《泰阿泰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50页(1253字)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晚期重要着作之一。据西方学者考证,对话大约写于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67年,亦即第二次科林斯战役之后不久和柏拉图第二次访问西西里之间。对话的主要发言人是苏格拉底,代表柏拉图本人的观点。其他参加对话的有泰阿泰德、塞奥多洛。

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以探讨知识的定义为线索,批判了智者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是万物的尺度”,批判了智者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在批判过程中,阐述了他本人的精神助产术,尝试性地提出了“腊板说”和“鸟笼说”。全文分为序言和两大部分。序言简单地交待了对话的故事背景和“精神助产术”,其余两部分的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否证“知识就是感觉”。苏格拉底首先转述智者普罗泰戈拉的观点,然后加以批判。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他和赫拉克利特等人一样,认为万物皆变,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源泉。感觉的对象和感觉者都处在运动之中。积极能动的运动使感觉的对象得以存在,感觉者被动的承受则产生感觉。每一感觉对象只与一个感受者有关,因而对于感受者来说,一切感觉都是真实的。知识就是感觉。针对普罗泰戈拉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苏格拉底指出,如果人人都是知识和真理的尺度,那么就不会有错误的意见,人们也不必去向智者请教了。实际上人们都相信有聪明与愚蠢之分。感觉不能等同于知识,听到或看到并不等于知道。如若承认每个人的意见为真,那么等于承认反对者的意见为真、自己的意见为假。所以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只有在涉及感性事物时才是正确的。如果承认万物皆变,那么人们根本无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因为瞬息之间他们已经不是原来的事物了。仅凭感觉不能认识事物的存在,也不能获得知识。感觉不等于知识。

第二部分:否证“判断和真实的意见就是知识”。泰阿泰德指出,既然不能从感觉中去寻找知识,而要到思考和判断中去寻找知识,那么通过心灵的思考得来的真实的判断就是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心灵的思考一般不会产生虚假的判断。错误的判断产生于感觉与印象的错误结合。人们的心灵有一块记忆女神赐予的腊板,感觉和心灵在它上面留下痕迹,只要痕迹不磨灭,人们就能保持记忆。对于那些我们知道,又有所感知的东西,如果把感觉与心灵中的印象错误地结合,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纯粹的思想有时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知识好比一群小鸟,人心好比一鸟笼,学习则是捕捉小鸟,置于笼中。当人们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去认知事物时,有时会索取某种知识而误得其他,好比伸手于鸟笼中搜寻某鸟而误捉他鸟。错误的判断由此而生。总之,判断和意见都包含有错误的可能,不能确保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它们都不是真正的知识。

该篇是研究柏拉图晚期认识论思想的最主要着作,同时也是研究智者学说的基本史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