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定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88页(371字)

德国哲学人类学家盖伦所使用的一个重要术语。他在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人与动物的区别和联系时认为,从形态学和功能学的角度看,动物的器官形态和功能都是“特定化”的,如食肉动物的利齿适于搏斗并咬碎食物,善跑的四腿适于迅速捕获猎食对象,披盖的长毛适于御寒,等等。但人的器官形态和功能则是“未特定化”的。人既无利齿,又无善跑的四腿,更无披盖的长毛。这一切,使得人一生下来比动物更为软弱无力。但是,也正因为这种未特定化,使得人的器官具备了向各方面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使得人不得不使用自己的大脑,协调自己各方面的行为,以弥补自己的器官在形态学和功能学上“未特定化”带来的缺陷。这样,“未特定化”反而成了人之所以能够高出动物的决定性因素,并使得人的行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创造出不同于自然的精神——文化世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