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科学中建造历史世界》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49页(1102字)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着,柏林1910年第一版,载于《狄尔泰全集》第七卷。此书汇编狄尔泰为写作《精神科学导论》准备的各种纲要和未完成的草稿以及同时期写成的其他手稿,它涉及到许多问题,其中包括狄尔泰关于建立独立的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许多独到见解。

狄尔泰指出,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中使用的方法各有不同,这是由它们从不同出发点去观察同一题材所决定的,并不意味着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本体领域。

与自然科学不同,在精神科学中价值和意义构成了“客观”的现实,而只有个人的实在和体验才能把握这些价值和意义,精神科学的任务在于对这种精神现象进行“理解”,即对人的各种行为表达的含义不是作逻辑上的理智解释,而是以心灵的全部情感和力量去加以描述和体察,以期沟通个体生命之间的内部交流。狄尔泰进而初步探讨了一门对心灵的各种对象进行研究的解释学方法,这些对象包括日记、传记、书信、文字着作等,统称“本文”。

为了对社会历史世界进行分析,狄尔泰还讨论并对一系列概念作了定义,如民族、时代、文化系统、意义产生的背景,此外,对关于个体生命的思考,还促使他对时间这个范畴作了详尽的阐述。

狄尔泰这部重要的着作,对西方一些流行的现代哲学思潮,如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出现的、缺乏现实性的改造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理想学说。无产阶级最初的理论表现。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斯·莫尔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他们不仅抨击封建剥削制度,而且也批判新兴的资本主义关系,揭露私有制是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建立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在理想的社会中,没有私有财产,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全社会占有;消灭雇佣劳动和剥削,全体公民参加生产劳动,空余时间可以从事科学和艺术活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不复存在,劳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领取一切物品。国家实行民主管理,公职人员由全体公民选举,并受公民监督。这种学说以抽象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把废除私有制、实现公有制看成是人的本性之恢复,因此未能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途径。但它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要求消灭剥削制度的愿望,对当时被压迫者的斗争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以至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