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引论第一篇》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75页(1346字)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的一部主要着作。出版于1797年。它是继《全部知识学基础》发表之后,对其知识学的补充阐明,因而取名为“知识学引论”。它侧重于对独断论哲学的批判,其目的是为了证明唯心论哲学的唯一正确性。全书分为前言和7个部分,主要阐明了3大内容:第一-三部分主要说明了哲学的任务及其派别;第四-五部分论述了唯心论和独断论对立的本质;第六-七部分是结论:只有唯心论是唯一真正的哲学。

首先,费希特指出,哲学的任务在于说明经验的根据。所谓表象即是人的意识中的种种不同规定。其中那些由我们自由规定的表象不需要根据来说明。而那些受必然性约束的表象的体系就是经验,它需要根据来说明。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说明一切经验之根据。依据怎样对待哲学的任务来分析,迄今以来的哲学仅分为两大对立派系——唯心论和独断论,别无任何其他哲学体系。在经验中,物和理智不可分。但哲学家可凭借思维的自由,任意抽去其中一个。唯心论便是抽去了物,仅保留了理智。独断论则抽去了理智,仅留下物。独断论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否定了物被我们的意识所规定的事实,根本无法说明物,并把物变成了说明经验和意识的根据。

其次,费希特认为,唯心论与独断论对立的本质是:我与物谁是第一性的。独断论把物作为哲学对象和说明经验的根据,但它的物完全是思维任意规定的,物根本就不在经验中,所以也没有任何实在性。以这种缺乏实在性的物来说明经验并作为哲学的对象,就等于在纯粹的虚构物上建立大厦。唯心论以“自我自身”作为哲学的对象,其对象虽然不由经验规定,而仅仅由我来规定,但它却作为一种实在性出现在意识中,这就为其哲学奠定了实在的基础。

唯心论与独断论的争论是双方在第一原理上的争论:在自我与物之间,究竟谁是第一性的、原始的和独立的?双方谁都不能驳倒对方。唯心论是在意识里指出它解释经验的根据——自由行动的理智;独断论却坚持意识里的一切都是物的产物。彻底的独断论否认意识自由和自我的独立性,因而是宿命论和唯物论。独断论也不能驳倒唯心论,因为它用来说明经验的根据——物,恰恰是被唯心论所否定的。因此,二者是绝对对立的,不能混为一体。人们将选择哪种哲学,是信仰物还是信仰自己?这要看他是哪种人。唯心论者因拥有人的灵魂而充满生气,唯物论者则因丧失了人的自由独立而天性萎靡。

最后,费希特指出,独断论不能完成哲学的任务去说明表象,因而只有唯心论是唯一可能的哲学。唯心论认为理智规定对象而产生表象是一个双重的过程:一方面理智注视着自身,在我内心规定出虚构的对象。另一方面理智注视着进入自身的存在,对这种实在的对象的规定是既定的。理智的本性就在于将这种观念的系列和实在的系列结合,从内心说明表象。作为从物出发的哲学,独断论应从物的作用说明表象,但它的原则里仅有物这种单纯被规定的实在系列(巴克莱独断论中的上帝也是这样一个物),而没有把一个第一性的理智设想进去。所以,独断论无法从物过渡到表象,因而无法完成哲学的任务。唯一可能的哲学只有唯心论。

上一篇:知识学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