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旨趣》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75页(1100字)

法兰克福学派右翼代表哈贝斯的一本重要哲学着作,1968年出版。在这本着作中,哈贝马斯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他认为认识是一种自我反省过程,人们从反省中可以看到自己心中有许多“旨趣结构”和“先验框架”。这些旨趣结构和先验框架先天就正确,是人们认识世界和从事活动的基础。先天的旨趣结构决定构成知识的各种旨趣,从这些旨趣出发,形成一些可能的经验知识,从而构成各种具体的科学研究领域。先验旨趣结构分为三种,分别制约着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

第一种是技术的认识旨趣,也就是人对周围环境技术控制的旨趣。这种旨趣促使人们掌握技术,利用工具,去支配外部自然界,以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它推动了经验分析科学的发展,构成了劳动生产领域。在这个领域,人们“有目的合理活动”,即劳动,使“技术控制”旨趣在客观事物中得到实现,达到所谓“主观旨趣客观化”,并检验这种旨趣是否有效,有效用的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所以,工艺合理性作为科学并不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而是人们主观旨趣结构的组成部分和表现。

第二种是实践的认识旨趣,也即人们为了共同生活而相互交往的旨趣。这种旨趣促使人们去建立文化世界所不可少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了解,并努力摆脱不正常交往中的社会压抑。它决定并推动着人文科学的发展。在哈贝马斯看来,历史文化科学并没有客观基础,而是人们在“相互了解”中,由对历史的不同体验和解释而形成的。这种科学的对象是语言所表示的“交互作用”,也即“相互交往活动”的领域。人们通过相互了解而对历史作出解释,把主观感情带给客观事物,这就意味着由主观体验而构想出了社会历史的解释。语言的交互作用和劳动处于同样重要的本体论地位,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

第三种是解放的认识旨趣,也即从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旨趣。这种旨趣是联结以上两种认识旨趣的中间环节,它为一切批判的科学,如意识形态批判、心理分析学等,确定了问题的提法和处理方法,从而建立了各种批判的社会科学。这些科学是研究社会对人的控制,以及人如何从这种控制中解放出来的学问。从这种旨趣出发,通过这些科学对社会的批判,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就可以在实现“美好生活”方面,达到以生物学的人为主体的“自我解放”。在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人们满足于物质享受而缺乏革命精神的片面发展,这种批判,尤其是对有关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批判,在哈贝马斯看来,乃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关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