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达克里希南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10页(1059字)

【生卒】:1888—1975年

【介绍】:

印度现代着名哲学家、政治家。生于南印度德拉斯市附近的蒂鲁塔尼,泰卢固族,婆罗门种姓,父母是印度教徒。1909年毕业于马德拉斯基督教学院并获得哲学硕士学位,此后专门从事教育事业。曾任马德拉斯省立学院和迈索尔大学哲学教授。1921年任印度最高哲学教授职务——加尔各答大学心理和伦理哲学系英王乔治五世讲座教授。1925年,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召开第一届印度哲学大会,以后每年一届,一直至今。1926年应聘到英国津大学曼彻斯特学院讲学,题为“印度教的人生观”,1936年又被聘为牛津大学波斯尔丁讲座教授。1931年出任安德拉大学副校长,1939年任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副校长。1944年曾到中国讲学,讲义编成《印度与中国》一书出版。印度独立后,曾任政府要职:1949年任印度驻苏联首任大使,1952-1962年任印度共和国副总统,1962-1967年任总统。

拉达克里希南被誉为“东西方比较哲学大师”。他一生致力于东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写了大量着作评述东西方哲学的异同和得失,主张把两种思想中有价值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具有世界大同意识的哲学体系。其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古代吠檀多不二论与西方绝对唯心主义思想融为一体。认为宇宙的最高本体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感觉经验的纯精神实体,称为“梵”或“绝对”。强调梵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是唯一的实在,万事万物都是它的显现。主张人的认识有三种途径:感觉经验,理性思维和直觉顿悟。承认感觉和思维在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认为两者都有缺陷,不能认识宇宙最高真理——梵。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直觉是认识最高真理的唯一途径。主张人的内在精神与宇宙本体——梵是同一的。一个人只要通过直觉证悟到这种精神,就能与外部世界达到统一,与社会相和谐。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证悟自身的内在精神,实现“梵我如一”的境界。主张“普遍解脱”,认为一人解脱后还要生活在世间,去帮助或启迪他人,只有世上一切人都获得解脱,人类才能摆脱痛苦。认为宗教是一种能够改变人性,显现人的内在神性的生活方式,主张通过宗教的道路来消灭社会的不平等,实现理想的社会。

主要着作有:《印度哲学》(1923-1927)、《印度教人生观》(1928)、《理想主义人生观》(1932)、《东方宗教与西方思想》(1939)、《宗教与社会》(1947)等。

上一篇:理想化 下一篇:《论辩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