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伊肯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8页(1120字)

【生卒】:1846—1926年

【介绍】:

德国哲学家、精神生活哲学的倡导者。

早年在家乡受教育,受到神学家兼哲学家罗伊特的影响。1863年进入哥廷根大学,毕业后任大学预科教师。

1871年受聘为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与尼采同事。1874年任耶拿大学哲学教授,在该校执教达45年之久。

19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12-1913年曾任哈佛大学交换教授,1914年在东京大学任客座教授。

奥伊肯早年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1874年后转向精神生活哲学的研究,晚年侧重研究宗教哲学。他被视为生命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关于精神生活的理论是他的独创。他力图根据古典唯心主义的传统,建立精神形而上学的概念,同时把费希特的自我能动的思想与基督教的一些观点结合起来,否定自然主义的生活观,强调精神生活在人的生命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历史上的每种哲学体系都体现为一种生活的系统,这种生活系统具有统一性,因为人的本性追求统一,人的心灵是统一经验的工具,人的内心的精神生活不断地迫使人做综合的工作。

他强调,人的自然生活之上还有精神生活,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认识精神,第二阶段为精神而奋斗,第三阶段获得精神,人们应为精神生活的独立而与感觉世界进行战斗,应为精神生活的性格而与自然世界战斗,为精神生活世界的势力而与邪恶战斗。宗教信仰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与真髓。

他还认为,要发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必须把世界和人类融合在一起,而要使两者融合,必须先使主观与客观融合起来。为此,必须肯定超自然的精神活动。人的任务,是在自然与精神发生冲突时,将生活中心转移到精神生活上,精神价值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精神生活本质上是伦理的,包括经验的理想与目的在内,人格乃是它的属性。研究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目的是使人意识到时代的精神问题。

20世纪初,奥伊肯的哲学曾得到广泛传播,流传到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美国、日本等,德国还成立了“奥伊肯联盟”。

但随着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他的思想日渐被人遗忘,影响甚微。

主要着作有:《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法》(1872)、《当代基本概念的历史和批判》(自第三版起改名为《当代精神思潮》,1878)、《哲学术语史》(1879)、《人类意识和行为中的精神生活的统一性》(1888)、《伟大思想家的生活观》(1890)、《为富有精神内容的生活而战斗》(1896)、《生活的意义与价值》(1908)、《认识与生命》(1912)、《人和世界》(1918)、《生活的回忆》(1921)等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