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社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96页(676字)

近代印度教第一个改革社团。

1828年由罗姆·摩罕·罗易在加尔各答创立。奉《奥义书》为主要经典,反对传统印度教的多神论和偶像崇拜,崇信非人格的唯一真神——梵。在奥义书一元论的基础上,综合伊斯兰教一神论的思想,宣称梵是永恒不变、无形式、无属性的唯一之神,只要通过祈祷和冥思,就可以证悟到神,无需举行繁琐的仪式。反对业报轮回的遁世学说,提倡人们在现今世界积极行动,为社会服务。

反对种姓分立,允许不同种姓的人进入梵社庙堂。反对异教仇视,主张不同信仰者友好交往,加强团结。要求改革印度教的陈腐习俗,主张提高妇女地位,反对寡妇殉夫、童婚和多妻制。

19世纪40年代,戴宾德拉纳特·泰戈尔(Debindrauath Tagore)继任梵社领袖。

他提出一套较罗易更彻底的改革纲领,并派人到印度各地宣传梵社主张,使梵社的影响大为增长。60年代,该社分裂为以喀沙布·钱德拉·森(Keshab Chandra Sen)为首的青年激进派和以泰戈尔为首的保守派。

1866年两派矛盾激化,喀沙布·钱德拉·森一派退出,另立印度梵社,原梵社易名为真梵社。印度梵社重视妇女解放,反对童婚,创办妇女学校。

1878年由于喀沙布·钱德拉·森破坏梵社约规,以希·夏斯特里(Sh·Shastri)为首的一批青年退出印度梵社,另立大众梵社。此时是真梵社、印度梵社和大众梵社并存。60、70年代是梵社改革运动发展的高峰,其影响由孟加拉扩展到德拉斯和孟买,成员有数千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宗教改革团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