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奎那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68页(2615字)

【生卒】:约1225—1274年

【介绍】: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经院哲学家,正统经院哲学的最大权威。

出生于意大利卡塞塔的洛卡塞卡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德国的伯爵。5岁即被父亲送入蒙特·卡西诺隐修院受教育。

14岁进入那不勒斯大学学习,并在那里参加多明我会。1245年秋到巴黎大学,受教于当时享有盛名的神学家、哲学家大阿尔伯特。1248年,随大阿尔伯特到日尔曼的科隆城,在那里潜心研究了四年。1252年回到巴黎。1256年开始在巴黎大学讲授神学和哲学。1259年被罗教皇亚历山大四世(1251-1261年在位)召回意大利,先后充任亚历山大四世、乌尔班四世(1261-1264年在位)和克雷芒四世(1265-1268年在位)三个教皇的教廷神学顾问,并在宫廷从事神学和哲学研究。

1268年再次到巴黎,开始卷入尖锐的教义论战。1272年返回意大利,在那不勒斯大学组建一个多明我会研究院,讲授神学。

1274年1月,应教皇格列高利十世(1271-1276年在位)之邀,前往里昂参加宗教会议,途中患病,3月7日死于福桑诺瓦的息斯特西安修道院。

托马斯既反对保守的奥古斯丁主义,也反对具有明显异端色彩的阿威洛伊主义,而歪曲地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方面,论证基督教信条,建立了庞大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被称为托马斯主义。

他博采众说,力图调和神学与哲学、神学与科学、信仰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理念论与感觉论之间的矛盾,使其神学和哲学具有折衷主义的特征。

托马斯肯定上帝是最真实的存在。反对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断言不能从上帝的观念中而可以从上帝所创造的事物中推论出上帝的存在。依照亚里士多德推演“纯形式”、“第一因”的方法,提出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即:由世界万物的运动或变化推出“第一推动者”;从世界万物的因果关系推出“第一原因”;从个别事物只是可能的存在推出一个“必然的存在者”;从世界万物的不完善性推出一个“绝对完善者”;从一切事物都具有目的性推出一个最终的“目的因”。前三种被康德称为“宇宙论证明”,后两种被后人称为“目的论证明”。在上帝创世问题上,反对所谓上帝运用质料创造万物的说法,而继承奥古斯丁的观点,主张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由此断言,上帝是永恒的,而被上帝创造的世界则有时间的开端。

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和目的论,把上帝创造的宇宙描绘成由下而上递相依属的等级体系。每一较低级的存在形式都是较高一级存在的质料,较高一级的存在是较低一级存在所追求的目的;而上帝则是最高顶端的最高存在,也是一切存在追求的最终目的。

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上,主张实在论。认为一般有三种存在方式:(1)一般作为个别事物的形式、本质,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

但一般并不同个别事物真正结合,而是某种寄居于个别事物中的特殊实体,所以一般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与此相联系,提出所谓“隐蔽的质”的学说,认为个别事物的各种属性,乃由潜入物体的某种固定不变的“实体形式”所决定。(2)一般作为人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形成的抽象概念,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于人的理智中。

(3)一般作为上帝创造万物的理念原型,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于上帝的理智中。

强调无论哪种存在方式的一般都是最根本的实在,个别只是一般的创造物。但承认一般与个别有某种联系,比安瑟尔谟的“极端实在论”较为温和些,故被称为“温和实在论”。

托马斯从形式质料说出发,论证了灵魂不朽的神学观点。认为人是质料与形式的构成物,即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灵魂居于支配地位,是肉体的形式;灵魂具有精神性和实体性,不能被别物所破坏,不随肉体的死亡而消灭。依据肉体与灵魂统一说和基督教的天启说,建立了神学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提出理性和信仰各有自己的活动领域,可以并存,自然真理与启示真理可以协调一致。但认为作为启示真理的神学所探究的,是超越人类理性的至高无上的东西,其确实性来源于上帝之光照,绝对无误;而哲学和科学所探究的则是人类理性所能把握的东西,其确实性来源于人的自然理性之光,会犯错误。因此宣扬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和科学;理性要服从信仰,哲学和科学必须作神学的婢女。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肯定认识开始于感觉。认为感觉以个别事物为对象,理智则以一般为对象。感性认识先于理智认识,关于个别事物的知识先于关于一般的知识。

但又认为,理智知识不能仅靠感觉经验,必须依靠“能动的理智”从个别的知识中抽象出普遍性的知识;而具有抽象能力的理智,则是上帝在人的心灵中创造的“理智之光”。

主张“真理符合说”,一方面认为真理是“理智与事物的符合”,另一方面又认为“真理只存在于上帝的理智中”。

托马斯认为,道德的基础在于人性之中,追求最高的善——上帝是人性的自然倾向。

道德就是有理性的创造物向着上帝的运动。人类的幸福不在于肉体的快乐,而在于追求最高的善。道德活动和人类美德的中心内容是对上帝和对邻居的爱。爱上帝重于知上帝,它引导着人的道德活动,使人接近上帝。

断言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是上帝创造的,永恒不变的,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教阶制度辩护。认为人类必须结成社会,共同生活,而共同生活必须有国家来维持。

声称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断言君权来源于神权,宣称教会及其首脑教皇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教权高于王权。因此,国家要服从教会,国王要服从教皇。

托马斯的神学和哲学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多数神学家和哲学家的拥护,他的某些观点在他死后还受到教会的谴责。

但他的思想反映了基督教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向,是中世纪封建意识形态的典型表现,因此不久就被教会所接受,并成为思想领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学说。1323年,托马斯被教皇约翰二十二世谥为“圣徒”;1567年被教会命为“天使博士”。1879年,他的神学和哲学被教皇利奥十三世正式定为天主教的官方神学和哲学。

着作主要有:《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论真理》以及对亚里士多德着作所撰的许多注释等。

上一篇:托马斯主义 下一篇:瓦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