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357页(587字)

官署名。主管全国法律、刑罚机构。西汉成帝时有尚书三公曹,主断狱。东汉尚书有二千石曹、掌中都官水火、盗贼、词讼、罪法,亦谓之贼曹。魏明帝二年(234),置尚书都官郎。晋、北朝尚书中有三公、都官、比部等,以都官尚书为主,其职掌均涉及法律、刑狱。北周置秋官大司寇卿,掌邦国刑狱;其属有刑部中大夫,主五刑之法。隋代初设都官尚书,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刑部尚书,刑部遂为六部之一,属尚书省,掌刑政司法;统都官、刑部、比部、司门四曹。其初各曹置侍郎1人为主官,员外郎1人副之。炀帝大业三年(607),以刑部侍郎为尚书之副,各曹主官改称郎,次官为承务部。唐代承隋制,仍领四曹,各以郎中为长官,员外郎次之。历代大体相承。凡遇重大刑狱,以刑部、御史台、大理寺长官共同审讯,号为三司使。宋代初,刑部主全国刑政,审复大理寺所定大辟案。太宗淳化二年(991)增置审刑院,刑部遂失审复权。神宗改革官制,罢审刑院,扩大刑部职权。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以兵、刑、工为右三部。世祖至元七年(1270)始别置刑部。明代刑部事务较前代繁杂,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审核各省案件;下辖浙江、江西、湖广、陕西等十三清吏司。清代大致承袭明制,增设直隶、奉天等四清吏司。明、清两代刑部与都察院、大理寺合称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清末改刑部为法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