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376页(422字)

被判处死的刑罚。死刑为我国古代法制史上主刑之一。其内容和名称因朝代而异。夏代称死刑为大辟。商代死刑有族刑(见“族刑”)、弃市(陈尸街头示众)、杀、戮(lù录,先刑辱,后斩首)、殊(shū书,断头)、(gū孤,裂其腹张之使其枯)、炮烙(见“炮烙”)、醢(hǎi海。将人剁成肉酱)、脯(fǚ府。把人弄成肉干)、剖心(剜心)等。周代则有绞(勒死)、缢(yì益。用绳子勒颈绝气而死)、腰斩(将犯人肢体从腰斩为两截)、磔(zhé折。分裂肌体)、焚(烧死)。轘(huán环,用车分裂肢体)、膊(bó剥,分裂四肢)等。秦则还有院(kēng坑。活埋)、凿(zhò座)颠抽胁、镬亨(huò pēng货怦,用无足大鼎烹煮)、囊扑(以囊盛受刑人,扑而杀之)、枭(xiāo肖)首(将头砍下悬挂于木上)、具五刑(见“具五刑”)等等。汉代起,死刑种类逐渐减少,从隋文帝起,死刑一般只分绞、斩(砍头)两种,并一直沿用至清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