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462页(542字)

主要以数序、地支纪月。殷商甲文中多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名月,亦有正月、和月等专名。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十二地支名月辅助纪法,以冬至所在月为子月,余顺次称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月,民用日历中很少使用。又有月阳,即以十干纪月别名;月阴,以地支纪月别名。《尔雅·释天》:“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尚有干支纪月,如《史记·历书》:“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郝懿行《尔雅义疏》:“‘月名毕聚’,索隐曰:‘聚音陬’是则正月得甲为毕陬也。……毕陬乃以月阳配月阴,十二月皆然也。”(一说月值毕及陬訾。)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如孟春、仲春、季春,亦是纪月方法。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十二属相纪月,如凉山彝族有以岁首农历七月为月。亦有以物候纪月者,如哈尼族十二月名为迎新月、草死月、地湿月、种谷月、踩耙月、霉雨月、拔草月、熬酒月、尝新谷月、入库月、樱桃月。

上一篇:纪日 下一篇:纪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