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764页(536字)

①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卿通称将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岂将军食之”。杜预注:“魏子中军帅,故谓之将军。”将军之名始此。战国时置大将军,始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周代末又置前、后、左、右将军。秦代将军之职渐多。汉代承秦制,置将军以主征伐。有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临时出征的统帅有别加称号者,如楼船将军、材官将军、度辽将军等。东汉初诸将军称号多加“大”字。晋代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北朝将军名号极繁,权位各异。隋炀帝于十二卫各置大将军、将军。唐高祖武德(618—626)初,以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军,位三公之上。其后于十六卫,羽林、武、神武等军,均置大将军,下设将军。其余大将军、将军并为五品以上武散官。宋、元、明三代多以将军为武散官,亦称殿廷武士为将军。明代有的总兵官挂印带将军号。清代将军有四种:一为宗室爵号之一,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二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三为临时出征的统帅,事毕即罢,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四为正一品到从二品武官封赠之阶。②宋代吴语称衙门隶卒为将军。③泛指军中将领。古乐府《木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