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831页(852字)

我国古代四大科技发明之一。据考古发现,用植物纤维造纸始于西汉。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的一块4×10厘米方形薄片叶麻纸,出产时间在汉宣帝黄元年(前49)以前。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灞桥一座汉墓中发现的一块长宽不足10厘米的丝质纤维纸,出产时间更早在汉武帝当政年间(前140—前87)。1973至1974年在甘肃居延汉代金水关遗址中发现了两种麻纸,经显微观察和化学分析,纸Ⅰ(EJT1∶011)长宽21×19厘米,含大麻纤维,纸Ⅱ(EJT30∶03)长宽11.5×9厘米,含麻筋、线头和碎麻布块纤维,出土地层属汉哀帝建平(前5—前3)年间。中国古代造纸术研究专家潘吉星据以判定“西汉灞桥纸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质纤维纸,造纸术是西汉劳动人民发明的”(《中国造纸技术史稿》)。但西汉所造植物质纤维纸大多质地粗糙,不便用于书写,尚不足以代替简帛。至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用树肤、麻头及敝布、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后汉书·蔡伦传》)。据本世纪初在新疆和敦煌,40年代在额济纳峰燧遗址,70年代在甘肃武威旱坡滩考古发现证明,至迟于公元2世纪后半叶,纸张已经取代简帛,成为理想书写材料。魏晋北朝时期,造纸术开始在国内推广。造纸原料除麻、楮外,又有桑皮、藤皮。采用帘床捞纸,并发明染色及防虫蠹之“潢法”。隋、唐、五代至宋代,造纸手工业遍及全国,开拓竹、檀皮、麦秸、稻杆等造纸新原料。麻纸仍为主要用纸。中、晚唐竹纸问世时,造纸术已相当精熟。书法、绘画用宣纸亦于唐时问世,名“玉版宣”,以檀皮为原料,乃贡品。造纸着作有宋人苏易简《纸谱》,元人费着《纸笺谱》,明人王宗沐《楮书》,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天工开物》为最详。造纸术7世纪初自朝鲜传入日本,8世纪中叶经中亚传至阿拉伯,12世纪经阿拉伯传到欧洲,17世纪传到美洲大陆,最终传遍世界。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8世纪初,我国造纸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