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qī欺)器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973页(206字)

古代用于庙堂的一种祭器,因倾斜易覆,故名欹器。先秦欹器汉后已失传,形制不可知。1965年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一欹器,为玻璃仿制品,形状如尖底陶罐,小口细颈,鼓腹尖底。欹器空腹时倾斜,注满水或无水便易倾覆,惟不多不少盛半腹水或酒时才器正而口向上,形象地说明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故封建帝王把欹器列于庙堂,置于坐右,以为劝戒之器,提醒人不要过与不及,而要持中守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