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1068页(416字)

古代政府利用水道调运公粮的专业运输。《史记·平准书》:“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漕运的粮食叫“漕粮”或“漕米”,主要供应朝廷及京城人口之口粮,以及驻军和作战需要。漕运用船为“漕船”;漕运所需的军队和民工分别为“漕军”、“漕卒”、“漕丁”和“漕夫”。历代均设专管漕运的官员,如唐代为“转运使”,宋代为“发运使”或“漕司”,元代为“都漕司二使”,明、清两代为“漕运总督”。漕运始于秦、汉,直至宋代,均用河运。元代建都燕京(今北京),漕运以海运为主,河运为辅,海道开辟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此后直到明、清两代,均以河道、海道相辅而行。海运十分艰险,事故频繁,损失惨重,三代海运,时有兴废。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下令停止漕运。漕运之行,促进历代水利工程建设,并完成举世闻名的南北大运河水系,对商品交流,农田灌溉及文化交流都起了积极作用。海道漕运则促进了航海技术的提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