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革命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161页(1407字)

1851—1864年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伟大农民战争。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封建剥削也变本加厉。清政府在战后向侵略者支付的赔款为2,830万元,对外贸易逆差,每年平均则达1,000万元。巨量白银源源外流,造成国内银货流通锐减。战前银贵钱贱的情况,在战后变得更加严重。白银外流,势必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威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政府为摆脱窘境,对农民横征暴敛,加捐加税。加之连年水旱灾害,广大农民完全陷于饥寒交迫的悲惨境地。于是农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连绵不断。在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形势下,洪秀全、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深入发动农民群众,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851年(咸丰元年)1月11日,他们率拜上帝会众约2万人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州(今蒙山),初步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次年4月突围,北攻桂林,6月破全州,入湖南,连下道州、郴州、益阳、岳州,清军望风披靡。1853年1月占武昌,2月沿江东下,水陆并进,克九江,夺安庆,取芜湖,势如破竹。3月占领南京,克镇江和扬州,遂定都南京,改称天京。定都后,颁发《天朝田亩制度》,宣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力图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革命理想。同时派兵北伐与西征。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援师不继,敌我力量悬殊,在坚持斗争二年之后,全部英勇牺牲。西征军也因兵力分散,虽取得一定胜利,但进入湖南,同曾国藩的湘军战于岳州、湘潭和靖港,失利退出,后被湘军困于九江。1855年春,石达开率部相继败湘军水师于湖口、九江,再克武汉,进围江西南昌。次年4月,太平军集中兵力先破清军江北大营,6月再破清军江南大营。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鼎盛时期。不幸,太平天国发生了自相残杀的“天京事变”,这是太平天国史上带有转折性的一次重大事件。石达开又率领太平军精锐20万左右出走,使革命受到严重损害,武昌、镇江、九江相继失守,天京再度被围。面对危局,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轻将领,重振军威。1858年8月李秀成、陈玉成约集各路将领大会于枞阳,9月攻破重建的江北大营,10月取得三河大捷。1859年5月洪仁玕由香港抵达天京,被封干王,总理朝政。他向洪秀全提出《资政新篇》,希图对太平天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司法制度进行改革,以达中兴太平天国的目的。这个具有进步意义的政纲虽得到洪秀全批准,但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和战争环境而无法实施。1860年5月,太平军取得二破江南大营解围天京的胜利,并乘胜攻克苏、杭,开辟苏、浙根据地,一度出现振兴局面。1860年底,太平军原拟举行的谋取武汉以救安庆的第二次西征半途而废。1861年9月安庆失守,天京危急。太平军东取上海,西攻武汉,都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1862年太平军在上海和宁波曾给英、法、美侵略者以有力打击。但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下,苏、杭相继失守,1864年7月天京陷落。此后,太平军余部仍继续奋战两年多。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这次革命动摇了清朝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表现了中国人民顽强的反抗精神,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