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条约的签订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160页(825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与英法及俄国在北京订立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8月初,英法联军从北塘登陆,连陷塘沽、大沽炮台,占领天津,并向北京进攻。9月21日,清军在通州八里桥大败。次日咸丰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令其弟恭亲王奕訢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局。谈判重新开始后,奕訢坚持先停战,后释放巴夏礼等战俘。10月初,侵略者为了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没有直接进攻北京城,却绕到东北郊的圆明园,大肆劫掠。10月13日,北京城内的部分官员答应了侵略者的要求,并将安定门交给侵略军把守。其时奕訢躲在城外,不敢出面。18—19日,侵略者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声称如果清政府在20日前不接受全部条件和“偿赔恤金”50万两,将要用同样方式焚毁北京城内的宫殿。俄使伊格拉提耶夫也趁机向清政府展开逼降活动。因是,奕訢被迫于24、25日分别和英、法侵略者交换《天津条约》,并订立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华工出国;3.割让九司给英国;4.将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产赔还,法方在中文约本上私自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5.赔偿英法兵费各800万两。俄国也要求订约。俄使伊格拉提耶夫此前在北京曾进行多次交涉,要求清政府割地,未能得逞。1860年6月,他南下上海与联军勾结,提供了关于白河沿岸清军防务的重要情报和俄国教士私自绘制的北京详图。随后他又赶到北京,充当中外“调人”。在英法订约后,他即向清政府索取酬劳,再次提出割地等侵略要求。11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割让俄国,增加喀什葛尔为商埠,并允许俄国在喀什葛尔、库伦设立领事馆。关于西部边界,条约第二款把俄国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其后大肆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北京条约》订立后,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结束了,但从此西方侵略者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侵略更为加深了。

上一篇:天津条约的签订 下一篇:太平天国革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