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撒同盟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414页(1094字)

13—17世纪以卢贝克为首的北德意志诸城组成的为垄断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的商业同盟。汉撒系哥特语,意为“人群”,转意成商人公会,同盟正式名称即“全德商人公会”。1241年,卢贝克与汉堡缔结协定互相保护贸易,防卫盗匪。1252年,汉堡、卢贝克与布鲁日缔结类似协定,一般以此标志汉撒同盟正式成立。14世纪为同盟极盛时期,有城市80—160个,除律贝克、汉堡、不来梅外,还有科隆、埃尔富特、格德堡、柏林,甚至包括里加、列维尔(塔林)、柯尼斯堡、维斯比、革但斯克、克拉科夫、格罗宁根、乌特勒支等德国以外的城市。同盟在俄国的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挪威的卑尔根,尼德兰的布鲁日,英国的伦敦,法国的贝叶设有商站。汉萨同盟主要从事中介贸易,经营的商品主要有弗兰德尔、英国和北德的呢绒,法国和北德的盐,挪威的木材,瑞典的鲱,从意大利运来的香料和丝绸。15世纪末起,粮食贸易发达,波兰、北德的麦类大量运销尼德兰和英国;丹麦的也是重要商品。为维护商业利益,汉撒同盟虽迫使挪威(1285)、瑞典(1293)承认其特权,为制服丹麦,57个加盟城市于1367年9月19日在科隆集会,决定组织联合舰队。次年攻陷哥本哈根和卑尔根(因挪威与丹麦结盟)。根据1370年的斯特拉尔松和约,桑德海峡自由通航,拆除工事;同盟在15年内享有海峡渔业收入的三分之二,并拥有对丹麦国王的否决权。同盟每3年在律贝克召开一次代表大会,律贝克市长任会议主席。决议由多数通过生效,全体加盟城市必须服从,否则逮捕商人、没收货物。汉撒同盟是独立城市之间的同盟,没有统一的军队和常设的财政机构,但有时又有某些国家职能。加盟城市多由商人贵族掌权。14、15世纪许多城市爆发行会起义反对商人贵族的统治。1369和1396年,科隆纺织行会一再举行起义夺取政权。几乎同时,埃尔富特、马格德堡、汉堡和不来梅也发生类似起义。1418年汉撒同盟下令镇压各城起义,恢复商人贵族统治。商业的发达促使北德的工业特别是造船业发展迅速。恩格斯说:“汉撒同盟垄断了海上航路一百年之久,遂使整个德国北部脱离了中世纪的野蛮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86页)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国际贸易中心西移大西洋岸,更重要的是英国、瑞典、丹麦、俄国甚至波兰逐渐形成民族国家和强大的王权,奉行鼓励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从15世纪末起汉撒同盟渐渐衰落。1494年诺夫哥罗德商站被封。1553年布鲁日商站因纳不起税迁往安特卫普。1598年伊丽莎白女王把汉撒商人赶出伦敦。汉撒同盟依靠经济实力又维持一个多世纪,至1669年正式解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