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436页(1135字)

1618年以德国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大战,既是德国两派诸侯及诸侯与皇帝之间的内战(初期是捷克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是西欧、北欧主要国家相继卷入的大规模国际冲突。长年处于割据状态的德国,在1608和1609年出现以巴拉丁选侯弗里德里希为首的“新教联盟”和以巴伐利亚公爵克西米利安为首的“天主教联盟”两个对立的诸侯军事政治同盟。此外德国还存在诸侯与皇帝、德国统治者与被压迫民族(如捷克)的矛盾。当时,国际背景也很复杂。荷兰、英国、丹麦、瑞典等新教国家和信仰天主教的法国支持新教联盟,形成反哈布斯堡集团。西班牙、德国皇帝和教皇支持天主教联盟,形成哈布斯堡集团。其中丹麦、瑞典、法国企图争夺波罗的海和欧洲霸权并乘机掠夺德国领土。黎塞留扬言法国是查理曼帝国的合法继承者,有权占有其全部疆土。由于上述矛盾的发展和激化,终于导致三十年战争爆发。战争大致分四个时期,即捷克—巴拉丁时期(1618—1624)、丹麦时期(1625—1629)、瑞典时期(1630—1634)和法国—瑞典时期(1635—1648)。1618年5月布拉格发生反哈布斯堡起义,成立临时政府,选举新教联盟首领弗里德里希为捷王。皇帝与巴伐利亚公爵达成交易,共同镇压捷克起义。白山之役捷克失败,布拉格陷落,沦为奥地利一省。1625年2月丹麦在英国支持下以援助德国新教徒为名侵入卢特城。皇帝任命瓦伦斯坦(1583—1634)为武装部队总司令。瓦伦斯坦是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主张抗击外敌,结束分裂割据,建立以皇帝为首的君主专制制度。他带兵攻克梅克伦堡、波美拉尼亚,直捣日德兰半岛,迫使丹麦签定律贝克和约,不再于涉德国事务。但累根斯堡选侯会议却迫使皇帝撤销瓦伦斯坦一切职务。1630年7月瑞典王阿道夫带兵在奥得河口登陆;勃莱腾菲尔德之战全歼德军,欧洲震动。然后又攻陷法兰克福(美因)、美因茨,横扫巴伐利亚。为对付强敌,皇帝重新起用瓦伦斯坦。吕岑一战(1532)击毙横行一时的阿道夫。1635年法国出兵,与瑞典共同作战。战争进入最后阶段。40年代初法国接连取得勃莱腾菲尔德(1642)、洛可瓦(1643)、扬考(1645)之战的胜利,掌握战争主动权。1648年法军攻入巴伐利亚,瑞典再陷布拉格,对维也纳形成钳形攻势。皇帝无力再战,被迫求和,三十年战争结束。1648年参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法国、瑞典夺得德国大片领土,与法国、瑞典结盟的新教诸侯获得新的土地。皇帝统一德国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宗教信仰问题仍按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的规定解决,由诸侯决定其臣民的信仰。三十年战争破坏性极大,使德国人口锐减,农业衰落,工业降到15世纪以前的水平,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