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改革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492页(817字)
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一世(1682—1725)实行的意在富国强兵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改革。17世纪中期乌克兰被并入俄国后,俄国成为幅员广大但在经济上远落后于西欧的国家。当英法等国农奴制已解体三、四个世纪以后,俄国的农奴制却正在发展时期。虽然17世纪俄国也出现一些手工工场,但都使用农奴劳动。到17世纪后半期,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逐渐形成,商人地位有所提高。而俄国的闭塞落后既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它难以参与国际事务。彼得一世决意富国强兵,谋求国内的发展和国际上的地位。1700年他发动对瑞典战争(即北方大战)以打通出海口。北方大战期间,为适应战争需要,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建立了包括步兵、骑兵、炮兵的20万陆军和一支拥有48艘战船、大约800条中小型船只的海军。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军火工业。原在土拉和乌拉尔的军火和冶金业得到很大发展。土拉铁工场很快成为重要的军火工场,年产15,000步枪和1,000余只手枪。乌拉尔则发展成冶金业基地,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地区出现许多新建工场。轻工业也发展较快。彼得一世先后设立45个纺织场、11个皮革场、5个造纸场,在位期间共设立工场230余个。为后来俄国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他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干预皇帝权力的大贵族杜马,设立由沙皇任命的9名大臣组成的参政院,负责拟订法令和监督行政、司法、税收、外交、军事、工商业等事务。后来又设立12个部,在行政管理上分州为省,全国50个省的省长一律直属中央。在宗教方面,废除大教长职务,由政府控制的宗教会议管理教会。此外,彼得时期还创办了科学院、医学校、军事学校,简化了俄文字母,鼓励翻译西欧着作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农奴制基础上进行的。但这些改革有利于地主阶级和新兴商人阶级,对克服长期落后状态,加速俄国在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国际地位,都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