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河北人民出版社《思想政治工作知识辞典》第625页(1111字)

简称美育,是以培养审美情趣,开阔审美视野,提高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一种重要形式。

审美教育历来为教育家和美学家关注。中国古代有礼、乐并重的思想。孔子说:“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的感染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可以净化人的心灵。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是近代美育的先驱,他在《美育书简》一书中第一次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角度论证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对人的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全部社会改造的先决条件。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论述了人的异化的社会根源,并大胆预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前景。他们把审美教育纳入人类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整个物质实践过程中,认为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都是物质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物质实践才能一方面实现“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与自然才能达到和谐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从理论上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美的本质、特征、形态、生成、发展等知识,包括艺术知识的传授;二是有关审美的趣味、情操、品格、理想等的陶冶。这两方面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美育在方式上的特点就是寓知识于鉴赏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

美育是全社会的事情。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重视美育。家庭教育具有启蒙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家庭陈设、服装配制、玩具选择、艺术欣赏、节假日旅游等方式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与鉴别能力,使他们从小就逐步懂得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热爱自由与和谐。学校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可以通过各种课程及课外活动,有步骤地,系统地进行。小学可以开设音乐、绘画等课程,进行初步的艺术美的教育;中学可以开设美育课程,讲授有关美与审美的一般知识;大学除了美学、艺术学等专门课程外,可以组织专题的艺术欣赏,美学讲座,作品展览,社会调查等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内在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社会教育的特点是社会各阶层通过相互交流以达到共同进步。在社会中,没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区分,人人都是教育者,又都是被教育者。电影院、剧院、展览馆、博物馆、公园、自然保护区是为所有的人开放的;城市的规划,桥梁、道路的设计,商品的装潢,艺术品的传播等对每个人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也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增进自身的凝聚力,协同所有的成员的美的创造的。

上一篇:审美活动 下一篇:行为科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