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值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河北人民出版社《思想政治工作知识辞典》第628页(573字)

指出人的积极性能在任何程度上被调动,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理论。这种理论以期望概率模型以及对工作和对职工的关心程度的模型为依据,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他能激励下属达到组织目标并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的能力。该理论认为,需要作为一种动力,在未实现以前是以期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期望大小与动力大小是正比的关系。行为科学家弗鲁姆曾设计这样一个模式:激励力=目标价值×期望概率。这个模式叫期望概率模式。其中目标价值表示个人需要的强烈程度或指一个人对某一行动成果的评价。期望概率是指达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这两项相乘,就是“激励力”,即促使一个人采取某一行动的内在力量的强度。目标价值的确定,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有关,也与其客观环境有关。而期望概率则是人主观上的评价,与客观实际无关。这一理论的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领导者与管理者只有使职工对现实和未来有所期待并有信心,才能受到职工的欢迎。为此,就要始终保持目标对职工的吸引力。第二,要承认职工存在着工作目标上的需要,并且要注意激起职工的这种需要。当目标不明确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加以明确,以增加职工对工作目标的期望概率。第三,当职工目标比较明确,实现目标的途径也比较清楚时,就应多考虑对职工个人需要的满足,以提高目标价值,更大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上一篇:霍桑试验 下一篇:挫折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