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华埠
书籍:世界华侨华人词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第264页(588字)
英国最大的华埠。19世纪中叶始有华人(多为粤籍海员)移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人移民逐渐增多。50年代后,大批移民自香港、东南亚、毛里求斯、牙买加等地涌入。至1986年,华人人数增至2.5万人。50年代以前,旧华埠位于东伦敦码头区的彭尼菲尔德街一带。后来大批香港和新界移民入境,在伦敦市中心苏豪区爵禄街及附近街道始形成新华埠。1985年,伦敦威斯敏斯特市议会拨款,对爵禄街进行整修,街的两头分别竖立了中国牌楼,街心砌上红砖并划为行人专用区,设置东方色彩的电话亭、红色街灯柱以及供人们小憩的长椅,中国赠送的一对大石狮亦坐落于此。80年代,爵禄街一带中国餐馆林立,粤、京、川、沪、鲁等菜式,供应齐全。此外,杂货店、书店、手工艺铺、旅行社、超级市场、进出口公司、银行、会计楼、律师事务所、报馆、华人社团、华文学校、电影院、文化娱乐中心、药房等,应有尽有。自80年代起,伦敦当局重建码头区,要把该区改建为崭新的工商业、文化和旅游区,其中包括兴建一座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城”。中国城占地7英亩,于1987年动工,1990年建成,耗资8000万英镑,由中国有关团体、海外华人和欧洲人共同投资。它是中国—欧洲贸易中心,其中有具京津沪特点的中国式商场、展览厅、文化中心、四星级酒店、具有东方色彩的宝塔、停泊中国渔船的小码头,以及紫禁城式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