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第860页(859字)
中国的华侨高等学府。前身为*暨南学堂,1927年改为今名。有大、中、小学三部。1949年前,历任校长有郑洪年、何炳松、李寿雍等。至1930年,已发展为一所完全大学,有商、文、理、教育、法5个学院,共6个系、2个专科。七·七事变后,一度举校迁至福建建阳。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迁回上海。1949年由人民政府接管。同年9月,商、文、法3个学院合并于复旦大学,理学院合并于交通大学。但暨南大学校名不取消。1927—1949年,共培养本科毕业生3892人,对促进华侨教育和南洋与华侨问题研究,作出了贡献。1957年重建于广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正规的、全日制的华侨综合性大学。历任校长有陶铸、陈序经、杨康华等。至1965年,共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外国语言文学、经济、对外贸易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9个系、11个专业和2个专门组。学制一般为5年。自重建至1970年,共培养8届本科毕业生4037人,其中华侨、港澳生2884人,占71.2%。1970年,因“四人帮”破坏,被迫停办。1978年10月16日,复办开学,仍由杨康华任校长。1987年,在校学生(含研究、本科、专科、进修、预科、夜大、函授、护士学校学生)9101人,其中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学生1844人,归侨、侨眷、港澳台同胞子女1400多人。1985年又设海外、港澳函授教育。至1988年秋,共有医、文、理、工4个学院、19个系、25个专业。设立的科研机构有:东南亚研究所,华侨研究所,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古籍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殖免疫研究中心等。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的办学方针,并逐步形成侨校的特色。除教育部(后国家教委)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拨给经费外,华侨、港澳同胞亦大力捐助款项和图书设备,使教学科研条件日臻完善。1978—1987年,共培养毕业生7836人。1978年恢复董事会。1985年第2届董事会董事长为荣毅仁,副董事长为马万祺、王宽诚、杨康华、霍英东等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