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伊本·鲁西德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5页(4387字)

【生卒】:1126—1198

【介绍】:

阿拉伯中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又是自然科学家、医学家、法学家。拉丁名阿威罗伊。生于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科尔多瓦。其祖父和父亲都曾经担任过科尔多瓦的大法官。本人从年幼时就刻苦学习,27岁到北非拉克什。后来与着名哲学家伊本·图斐利多次交往,并由其介绍得以在摩洛哥穆瓦希德王朝艾米尔艾卜·叶尔孤卜·优素福的宫廷任职。1169年被任命为塞维利亚法官,1171年改任科尔多瓦法官。1182年被任命为首席御医,并担任大法官之职。1195年被艾米尔曼苏尔放逐,旋被召回,重新任职。1198年12月10日卒于马拉克什。他将阿拉伯传统哲学和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融合,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具有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阐述过许多重要的哲学道理。他一生写下许多着作,主要有《驳〈哲学家的矛盾〉》、《关于宗教和哲学之间的一致性》、《宗教教条论证方法的考察》、《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概论》、《论存在》、《论时间》、《哲学问题》、《第一物质的存在》、《灵魂问答》、《天体和宇宙》、《论理智》、《论永恒存在和暂时存在》、《论可能的理性》、《论逻辑问题》、《逻辑导言》等等。他的着作大约在1250年用拉丁文出版,有完整的全集本。他的思想在西欧巴黎大学、津大学和巴杜亚大学等最高学府广泛传播,形成西欧阿威罗伊主义学派,在12世纪末到16世纪末的400多年间,阿威罗伊主义一直是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1)灵魂论 伊本·鲁西德认为,灵魂是肉体的形式,灵魂不能行动,只能通过肉体受到影响和作用。它的若干状态与肉体的物质是不可分离的。在他看来,灵魂和肉体的关系,就是形式和物质的关系,灵魂离不开肉体,肉体决定灵魂,肉体毁灭,灵魂也就毁灭。所以他坚决否认各个体的灵魂不灭之说,认为灵魂的存在,只是由于它完成它所寄寓的身体而已。他提出五种灵魂的说法。他认为,灵魂共分为五种: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想象的灵魂、欲望的灵魂、理性的灵魂。在他看来,植物的灵魂是一种吸收的能力,借助这种能力,躯体可以实现,它是一种直觉的热量。这种灵魂在植物、动物和人类身上都有。感觉的灵魂只在动物身上才有。感觉力的特点是有时为潜能,有时为现实。躯体进行感觉需要五种器官: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前三种感觉是所有动物都有的,而听觉和视觉则是较高级的动物才有。想象的灵魂建立在感觉力的基础上,是想象力在感觉消失之后对所感事物的了解。欲望的灵魂是一种希望有用、憎恶有害的力量,包括渴望、愤怒、意志。欲望的灵魂和想象的灵魂有紧密的联系。理性的灵魂是一种用理智了解整体和一般的力量,而一般和整体是脱离了具体物质的,是抽象的。在他看来,想象的灵魂不同于理性的灵魂,因为想象的内容只是物质的个别形象,而理性的内容则是抽象的整体形象。

(2)灵魂的空虚 伊本·鲁西德认为,犹如饥渴是身体的空虚,使人有空虚感一样,无知和愚昧则是灵魂的空虚,也使人有空虚感。对于人的满足和快乐,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感到满足的人,一种人满足于吃饱喝足,另一种人则满足于获得知识。在他看来,只有通过认识最高存在的事物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他认为,如果某人认为得到满足即得到快乐,那么,无论他所理解的是什么,凡是真正比较高的、更具有真实性和更持久的,肯定都是更值得人们选择的快乐。这是相对于其他快乐而言的智力上的快乐。

(3)人的理性能力 伊本·鲁西德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有三种功能,即抽象、概括、判断。这三种功能是互相联系的,先是从物质抽象出概念,然后对它们进行综合概括,最后形成判断和推理。他提出人有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对于实践理性,伊本·鲁西德认为,实践理性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只不过有多少的差别。在他看来,实践理性的产生和在人类中的存在,首先是通过潜能,而后是通过现实。他认为,实践理性的存在是建立在感觉和想象的基础上的,随感觉和想象的产生而产生,随感觉和想象的破灭而破灭。动物也有感觉和想象,但人和动物在这方面的区别是:动物的感觉和想象形象的获得是出于自然本能和天性,如蜜蜂建造蜂房,蜘蛛编织蛛网,所以它们的所知只是有限的形象,而人类的这些形象的获得则是出于思维和推理。

(4)原动的精神和承受的精神 伊本·鲁西德认为,原动的精神把灵魂的表象变成理性的形象,而承受的精神承受它。在他看来,人类的灵魂就是这两种精神的幽会之所,而这些幽会之所是大不相同的。他认为,原动的精神把这些表象提高到理性的地位,而承受的精神把这些表象变为其内容的一部分。这两种作用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全决定于各个灵魂的倾向,及其对于认识的努力如何。

(5)人类的差别 伊本·鲁西德认为,在理性的知识方面,人类各分子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这种知识的全量是固定的,但各个人所得的分量是悬殊的。

(6)思想有始 伊本·鲁西德认为,人类的思想是有始的,承受的精神因各人的天资而变化。但承受的精神就其为人类的精神来说,是无始的,是不变的,这正如原动的精神即最后的天体的精神一样。人的思想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对于人类和原动理性联系的方法,伊本·鲁西德认为有两种:一种是哲学家的方法,它开始于可感,然后在理性中达到可思。另一种是苏非派的方法,它通过苦行和修炼,达到神秘的直觉。他肯定哲学家的方法,即主张认识的合乎自然的发展,而否定第二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用奇迹去说明认识,这种说明不科学。

(7)人类的三个等级 伊本·鲁西德根据人类各分子对原动理性接受的程度,即原动理性在人类灵魂中结合的程度,把人类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一般人,即芸芸众生,凡夫俗子。他们的理性的特点是辩证型的,他们既不想弄懂神学中的疑难,也不想弄清楚哲学中的微妙难懂之处。他们只想使听众相信某一论点,而又不去考虑这一论点是否正确。这一等级的人所具有的只是实践理性,具有这种理性的人,与想象的形式相联系。第二个等级是理论神学的人物,他们的理性的特点是辩证型的,运用辩证的论据,根据公认的言之成理的前提发表意见,但这并不能导致真知。他们所具有的只是理论理性,他们的思考不依赖于客体,也没有客体。第三等级是哲学家,他们的理性的特点是论证型的,以正确的前提为基础,通过论证而使人信服。他们既有实践理性,又有理论理性,他们开始于可感的事物,又从可感过渡到头脑的抽象,最后达到神的世界。他认为,只有他们才能获得真知,但他们在各个社会中只是知识界的少数杰出人物。

(8)人的视觉 伊本·鲁西德认为,人的视觉有捕捉物质实体色彩的特性,因此它必须充分地适应物体。只有充分适应,才能经过思考和理解予以提炼。在他看来,视觉以下列方式接收物体的形态:首先,是空气借助于接收可感觉到的形态,把它们直接传达给眼组织,然后是通过常识接受物体的形态。他认为眼组织含有玻璃液,这种玻璃液的性质,就象介于水和空气之间的镜子,由于玻璃液,从空气中捕捉到形象,并把形象传送给眼球的水状液。水状液通过其特定的条件能使两种特性相通。常识由此接收形态,并将它传导给想象力,想象力所接收的完全是非物质化的东西。在他看来,接收的形态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眼睛中觉察到的东西,第二级是常识中非物质化的东西,第三级是想象中无形的东西。

(9)人的听觉 伊本·鲁西德认为,人的听觉本来是一种学习的途径,因为教育是要有语言的,他认为,语言的传达只能通过听觉,但是理解语言的意义却不是属于听觉,而是属于理性的。

(10)善和恶 伊本·鲁西德认为,真主并不能决定人的行为的善恶。在他看来,人的行为本身具有善性或恶性,经理智的判断而区分善性或恶性。理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发出的行为具有善性,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否则就是恶的行为。

(11)人的行为自由 伊本·鲁西德认为,人不是绝对自由的,不是无限制自由的。在他看来,人的自由在灵魂中本来是完满的,但是它的留存却依据外部条件而成为有限度的,要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因此,人类的行为不能以个人的理智为最后的决定者,而应以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12)社会需要凝聚力 伊本·鲁西德认为,在城市管理方面,最有害的莫过于把一座城市变为多座城市,最有益的莫过于将多座城市合而为一。在他看来,因为社会的利害关系使人类受制于城市,并与城市友好相处。

(13)妇女 伊本·鲁西德认为,妇女和男人都是人,因此妇女也必须与男人有同样的目标。在他看来,由于某些妇女十分杰出,气质高雅,因此她们之中不可能不出哲学家和统治者。

(14)暴君 伊本·鲁西德认为,暴君都有卑劣的品质。凡是暴君,必然处于这样一种境地:他本身肯定是欲壑难填,不能自主。因此,他不能随意走走,也不能随意看看。在他看来,暴君最恶劣的习气之一,是不能克制的控制自己,但却想在某种程度上领导别人。他认为暴君是最不能自拔的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愿望和感情,只能处于无休止的忧伤与悲哀之中。这种人的灵魂是枯竭的,因此暴君好嫉妒,暴虐成性,无亲无友,最后总是不得安宁,总是不走运。

(15)离群索居者 伊本·鲁西德认为,隐居的生活不能产生工艺和学术,离群索居的人不得享用比以前的获得者更多的福利。在他看来,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人类群体谋幸福。

(16)超人 伊本·鲁西德认为,亚里士多德是最完全的人物,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已达到了纯粹的真理,因为亚里士多德是一个超人,真主的意思好象要以这个人表示人类能与世界精神接近到什么程度。在他看来,亚里士多德是人类精神所能显现的最高的形式,因此亚里士多德是天师。

(17)大众 伊本·鲁西德认为,一般大众固执于感觉,而在暗中摸索。在他看来,一般大众因为资质平庸,知识缺乏,而且恶习太深,因此不能日趋完善。但在一般大众之中也有若干人能够达到真理的境地。

上一篇:伊本·迈蒙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