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伊藤仁斋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6页(1993字)

【生卒】:1627—1705

【介绍】:

江户时代中期的儒学家,古学派之一的古义学派(又称崛川学派)的创立者。名维桢,字源佐,号仁斋、古义堂、棠阴。生于京都。自幼聪颖挺发,异群儿。始读儒家之书,即欲以儒立世。及稍长,更是坚苦自励。其家素营商贾,以仁斋为学远实利而皆沮之曰:“学问是彼邦事也,在此邦固属无用,假令能之,不易售,不如为医术,以致生产。”仁斋不从。时家业日衰,沮者愈不止,而仁斋其志确乎不变。11岁时读《大学》治国平天下章,与其心合,乃曰:“今世亦有知之者也耶?”十六、七岁开始读宋儒诸书,逐渐信奉宋儒性理之学。二十七、八岁着《心学原论》、《太极论》、《性善论》等,自以为深得宋儒之底蕴,发之未发。然仍未安,又求之阳明近溪等书,虽有契于心,终不能满足。或合或离,或从或违,反复无常。于是尽弃后儒语录、注脚,直向《论语》、《孟子》二书,以求圣人古初之义,草定《〈语〉〈孟〉古义》《中庸发挥》,尝言孔孟血脉尽于语孟二书,而《论语》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反对宋儒诸说。虽受到朱子学派的攻击,被官方视为逆端,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又着有《童子问》、《〈论语〉古义》、《〈孟子〉古义》、《〈大学〉定本》等书。伊藤终身不仕,在京都开设私塾“古义堂”,门徒云集。所讲皆为《论语》《孟子》。《童子问》云:“问学问之家法,曰吾无家法,就《论语》、《孟子》正文理会,是吾家法耳。”1673年,京都失火,延及书堂,伊藤携带《古义》一部而逃,落居京极大恩寺。生活贫苦,家计难支,伊藤“旷然不以为意”,隐几阅书,乐之不疲。伊藤在自然观上反对朱子以理为本,理在气先的观点,主张以气为本,先有气而后有理。认为:“天地之间,一元气而已”。元气或为阴或为阳,以盈虚、消长、往来等方式运动、变化、产生万物。强调道的作用,指出宇宙乃一大活物,而不是朱子学以理为本的死物。其人学思想有,主张“人外无道”,“道外无人”,认为“圣学”即是人道之学。指出人的最高道德理想是成为仁者,仁字为圣门第一学问。赞成孟子的“性善论”,强调孟子性善论的本旨是说人在气质上基本都是善的,并认为性善和教化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不能轻视任何一面。

(1)论人道 在伊藤看来,道字本活字,形容宇宙生生化化之妙。道分开说有天道,有人道。《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天道;而“率性之谓道”,“志于道”,“可与适道”,“道在迩”等是说人道。天道与人道,不可相混。不能以阴阳为人之道,也不能以仁义为天之道。伊藤指出,圣人所说的道,都是指人道。至于天道,则少言。由于伊藤所注重是关于人的问题,而不关心宋儒所说的形上玄虚之道。强调道为一,说“欲外人伦而求道者,捕风捉影,必不可得也。”提出了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的命题,并论述道:所谓人,就是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而道为一,在君臣谓之义,在父子谓之亲,在昆弟谓之叙,在朋友谓之信,皆依赖人而得以显现,因此可以说人外无道。所谓道,就是仁、义、礼、智。人居于其中,一时一刻都不可离开,离开即非人,因此可以说道外无人。这样,所谓学问在伊藤那里也就被等同为人学,一切与人无关的东西就只能退避三舍。

(2)论仁义 伊藤认为,人道的主要内容为仁义礼智。指出仁义礼智是道德之名,而非性之名,并批评宋儒以仁义礼智为性,以性为理的说法。在伊藤看来,仁义礼智四者,仁义是主要的,二者“实道德之大端,万善之总脑”,智礼则出自仁义。仁义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相胜相克。只有仁而无义则非仁,墨子之仁即是。只有义而无仁则非义,杨子之义即是。圣人说到仁就有义在,说到义就有仁在。当然,仁义也有主有辅。孔门以仁为主,以义为辅。仁的根本特性是什么?伊藤说是爱。所谓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兄弟之叙、朋友之信,全都是出自爱。真正的爱是浑沦通彻,从内及外,无所不至,无所不达,存乎瞬息,通乎梦寐,心不离爱,爱全于心。那么仁是否就只是爱,伊藤的回答是,仁之义甚广。但竟止于爱,专于爱。爱为实德,种种善行,都是爱的结果。

(3)论人性 与孟子一样,伊藤主张性善论。认为孟子性善论的本意不是说天下之性皆善而无恶,而只是就气质之中而言善。从气质之中而言善,所谓性善即是四端之心,而不是宋儒所说的天然之理。从人性善出发,伊藤又讨论到性与教的关系。认为性与教两方面都是重要的,既不能说性贵于教,也不能说教贵于性。因为人性本善,还必须通过教化加以保持和扩充,否则任其自然,善性就会暗弱,就不能发扬光大。同时,人有善性是教化的基础。如人性不善,像犬一样与我不同类,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施教的。最后,伊藤指出,通过人性善和教化的结合,人人都可成为圣人。

上一篇:山崎暗斋 下一篇:贝原益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