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佐藤一斋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46页(2234字)

【生卒】:1772—1859

【介绍】:

江户时代末期的儒学家。江户(今东京)人。名坦,字大道,号一斋,又号爱日楼,老吾轩。一斋自幼开始读书,喜好拳法。《爱日楼全集》自述道:“当天明之季,世风渐渝,法网亦疏,而下谷只为无数恶少之渊薮,君初不能无少染。以其家世为痛科,兼整骨枝,因旁学拳法,其师日松宫柳囿翁;余亦适往学,与君相知于演场中。年齿相若,呢若兄弟,君有臂力,技亦超群,虽髠颅依样,而发五分,以示勇猛状,时或醉后夜行,途次往往颠踣人以为快。余亦颇负气,相颉颃。”年19,仕奉岩村藩,与藩之公子述斋同学无虚日。后游浪花,从学中井竹山,以朱子学为主,孜孜以求,大有长进。告别归家时,竹山有书赠云:“困而后寝,仆而复兴。”得知“仆而复兴”为王阳明语,乃注意王学。后入林简顺之门,始以儒学为业。治经讲说,声名大震,天下人自为泰山北斗。晚年欲辞绝人世,清静自修,乃筑“静修所”。是时,幕府征贤良,被任为儒官,奉职昌平黉,以此终其生,一斋主要着作有:《言志四録》,《四书栏外书》,《爱日楼全集》等。在学术上,一斋校点经书,用力甚勤,世称“斋点”,并致力于发展阳明学。由于当时朱子学为官方正统之学,他一方面调和朱王,主张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兼容并包,指出:“古人得力之处,后人不能透会,执一以为宗旨,余则欲透会为一,不立名目。”“标榜门户则私欲”。“勿装门面,勿陈家档,勿揭招牌”。同时采取阳朱阴王的方式。如他说:“予此编异紫阳而得姚江者多矣,其同也非是苟同,则其异也亦非故求异,唯其公也。”他与王学一样,强调宇宙不外我心,我心即天。其人学思想有,从万物一体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与其它众多之物一样,皆出于地,人只不过是地之精灵之气。指出人性为善,而恶则来自人肉体方面的欲望。但人性虽善,离开肉体又不能行其善,因此必须控制人之肉体方面的欲望。主张命定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有人所不知的定数。提出人之生死,乃生生之易,即生亦自然,因而人对待生死也要抱任其自然的态度。

(1)人即地 一斋认为,气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最终都统一于气。如天地,人物,禽兽等。虽名异,而本与气则无异。气之清者升而为天,气之浊者降而为地,是故天未尝不是地,地未尝不是天。萃于天地,秀于五行则为人,禀其偏则为禽兽,是故人与地也都是天地。一斋虽说人未尝不是天地,但他更多地说人是地,“地气之精英为人,人即地也。”他论述道,如果游心六合之外,来观察世界,只见世界就像一弹丸黑子,而看不到人物。再进一步观察,就能看到地中有山川河流。有草木禽兽,有人类。正是这些浑然成地。想到此,就知道人为地。一斋说:“人为地气之精灵,生于地死于地,竟不能离地。”人虽然为地,但他与动物一样,不知其为地。一斋最终要强调的是万物一体的气一元论。

(2)人性论 在一斋看来,人的性是受之于天,而人的身体则是得之于地。由于天纯粹无形,贯通无间,因而统一于善,人性也为善。而地复杂有形,阻塞不通,因而善恶兼有,而人体就有了善恶两个方面,一斋强调,为了明确人性之善,就要先明确人恶之来由。他指出,人有耳目口鼻四肢。有耳目就会溺于声色,有鼻口就会耽于嗅味,有四肢就会徒于安逸,这就是恶产生的根源。假如去掉人体上的耳目口鼻,把人体变成一块血肉,人就不会再为恶。再假如使人性离开人体,则人性就根本不会再有恶。那么,这样说,是否意味着人要为善,就必须使人性与人体彻底分离呢?不是。一斋说,性虽善,但无人体则不能行其善。人体之设,就是要通过心去行善。而人体所易出现的恶,也要通过心的作用使之走向善。正如孟子所言:“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2)命定论 一斋认为,凡天地间之事,如古往今来,阴阳昼夜,日月代明,四时错行,都是由数已经决定了的。而人的富贵贫寿,利害荣辱,聚散离合等,也完全一样,“莫非一定之数”,只是人提前不能得知罢了。如同傀儡戏,机关已具,而观者不知。人生乃一定之命数,这从人往往有所望,而结果则常常背其所望,就能看清楚。但世人不明白这一点,以为自己的力量完全可以依赖,盲目追求,终身役役,以至于死,这真是迷惑之至。不但人对命数无能为力,即是鬼神也一样。鬼神之力,纵一时能避之,但有数之难,最终仍难免。天必以它难加之。既然人生是命定的,那么,他就只能去顺应命的安排,即“人宜居而安焉,玩而乐之”,“知分然后知足”,“君子顺受其正”。

(4)生死论 一斋指出,生物都怕死。但人为生物之灵,当应从畏死之中,认识到不畏死之理。照一斋的说法,这个理就是:人体为天之物,死生之权在天。其生,自然而生,生而不知喜;其死,自然而死,死而不觉悲。天生之,天死之,听乎天,何畏之有。人性就是天,人体为藏天之室。精气为物,天处于此室;游魂为变,天离于此室。而不管是处还是离,人性则不变,这就是说人性超乎生死之外。人性超乎生死之外,我更何畏之有。一斋还从相互转化,不断变易的观点看待生死,认为生是死之始,死是生之终;不生则不死,不死则不生。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只不过是一气之消息盈虚,类似于人之呼吸。明白了这些,人就能从畏死当中超脱出来。圣人与常人的不同就在于,前者安死,而后者畏死。

上一篇:司马江汉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