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奥义书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76页(2291字)

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之一,也是印度最古老的哲学典籍。它是解释吠陀经典的终极意义和本质的书籍。其中最古的部分产生于公元前700年——前500年之间。广义的吠陀文献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奥义书是森林书的附属部分,也是吠陀的最后部分,所以称为“吠檀多”意即吠陀之终末部分。奥义的梵语(Vpanisaol)意为“近坐”,即“坐近导师”,聆听神密的奥秘。遗存下来的奥义书种类繁多,其中多为后人所作,其中最古老和原始的奥义书文献有13种。它们分别是:《他氏奥义》、《氏奥义》、《歌者奥义》、《由谁奥义》、《石氏奥义》、《鹧鸪氏奥义》、《白骡奥义》、《广林奥义》、《秃顶奥义》、《伊莎奥义》、《疑问奥义》、《慈氏奥义》、《蛙氏奥义》。奥义书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印度奴隶制国家统治时期的各派宗教和哲学思想,是印度人学思想的总源泉。奥义书继承和发展了吠陀的原人说、神人同一的学说,开始摆脱宗教神话的内容,从抽象的思维方式上探讨人的本质和本源,人和神、人和自然,人的灵魂和肉体的关系,人死后的命运等人的理论。

(1)梵是人的本原 奥义书的根本思想是“我是梵”,梵是印度哲学的最高范畴,它无形、无质、无量、无生无死、不可比拟、无法描述,是世界终极的始基和万物之本源。梵产生了宇宙的一切客观存在,也产生了主观精神。梵是生命和欢乐,是一切有情之物的产生和死亡的依据,是人的本原。在奥义书看来,人是有意志的动物,而人的意志、欲望、动作都是由梵支配的,作为个人的自我是梵的显现,所以作为外在的,世界的终极本原的梵与作为人的本质自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2)论自我 《广林奥义》认为,自我者是人类固定不变的本质,自我永住妙乐,如同梦眠一样,虽然不知彼实也是知实。但寂然不动可谓之无知,独为知者就是有知,一切知都是由彼实而生,彼实为能见而又不能见,为能听而不听,为所思而不能思,所以只有独立存在的主体,绝对的主观(即精神自我)就是人的本质。在《广林奥义》看来,梵就是自我和个人,当人呼吸时,他名为生气;当说话时,梵名为言语;当听闻时,梵名为耳;当思想时,梵名为心,这些都是梵的一部分,梵与自我的一切都化而为一了。《蛙氏奥义》认为梵人同一有四个部位:一是普遍位,位于醒之境地,有七肢十九口,可以看到并认识外界事物;二是光照位,也是七肢十九口,可以看见内在事物;三是慧位,即般若位,位于熟眠的境位,当人熟睡时,无任何欲念,看不见任何梵,梵成为一,其性质是妙乐,其口就是思维;四是自我位,自我的本体就是梵,他使一切现象消融、宁静、自在,无有第二。《他氏奥义》认为,一个人确实最初是这一(自我)成为胚胎。它是精子,是全部胚体所聚集出来的元气。一个人在自我中包含有一个自我,把自我注入一个女人的体内,就产生出它,这是一个人的第一生。而当女人怀着胚胎,滋养着肚子里的小孩并把它产生出来,使世代相续自我再生,这就是一个人的第二生;而当一个人的自我为履行其价值而工作并做了自己应作的工作,最后又随着其年迈衰老而离去再生时,这就是一个人的第三生。《他氏奥义》还认为,由于自我就是梵,梵是真实的,所以自我是真实的,真实的自我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常住的,自我既非常细小又非常巨大,隐藏有有情(众生)的心理,一个人能脱却欲望和苦恼,可以因造物主的恩惠见到自我的尊严。但是如果一个人不事先避开邪恶,不追求宁静和自制,心灵又无约束,他就永远得不到自我。《歌者奥义》认为,那些没有发现自我和真正欲望而从此离开的人,在一切世界中他们都没有自由,但那些发现了自我和真正的欲望而从此离开的人,在一切世界中他们都有自由。总之,人可以通过精神上对自我的认识而体认梵,达到梵人同一的境界,使人实现精神上的解脱。

(3)业和轮回 奥义书认为人们并不能体认自我,达到梵我同一的永恒、超脱和自由的境界,其原因是由于“业”的作用,“业”(Karma)意为“动作”、“言行”。奥义书认为,依照一个人的动作和言行(即业)使他在来世成为这或成为那,他的来生是一个善业的人成为善,一个恶业的人成为恶,由净行而得净,由黑而得黑。因为一个人完全是由欲所组成的,人又因有欲而有意志,因意志而有业(行为),而有业则有果,有业必有报应,业和报应决定了人死后的灵魂不能回归于梵,达到梵我同一,而只能接受轮回的业报:即因业之果而或转生为牲畜,或转生为人,或其灵魂转升天堂,或转入地狱。如果一个人要崇信神明,消除占据他心的一切欲望,于是必会永生,他就可达梵大,升入天堂;如果崇奉略差一点,那么来世他就转生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种姓;如果一个人根本不崇奉神明,那么他在来世就将被打入地狱,转生为低贱种姓的首陀罗、各种畜牲和植物等等。总之,由于人的业行报应导致轮回,所以人生皆苦。人要免除断灭轮回之苦的解脱方法就是终生实行苦行、静修、布施、正行、不杀生、实语、禁欲、同情;其中主要地是实行苦行。《鹧鸪氏奥义》就认为,依靠苦行才可去理解梵,苦行就梵。一个人只有实行苦行之后,才能理解到梵是妙乐的,因为有情(众生)是由妙乐而产生,依靠妙乐而生存,离开时归于妙乐。所以要认识梵,达到梵我同一的境界、得到解脱,就必须实行灭绝人的情欲,放弃对尘世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做恶行,排除各种情欲的骚扰,放弃饮食和男女、不贪酒色、离尘绝世,禅定静观和苦行,最终到达认识梵我同一,获得个人解脱,转升天堂之境。

上一篇:吠陀 下一篇:邬达逻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