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三百咏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91页(4628字)

印度古代流行的一部梵文哲理短集。它包括《世道百咏》、《艳情百咏》、《离欲百咏》三大部分。该诗集的作者叫伐致呵利,因此《三百咏》又名为《伐致呵利三百咏》。有专家认为该诗集约产生于公元四至五世纪或七世纪,作者的年代和生平不详,但从《三百咏》的思想内容、思想感情和风格上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清正的教徒,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诗人,《三百咏》的诗句明显地反映出古代印度的穷苦的婆罗门文人依附于印度统治集团而又不得志的矛盾心理。《三百咏》的作者以朴实、自然的诗歌语言深刻地表述了许多知人论世的哲理与思想,涉及到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三百咏》尽管是诗歌,但却蕴涵着丰富的印度人学思想,它论及了人的本性、目的、欲望、生死、命运、善恶、修养与修行、幸福与爱情等人学问题。

(1)论人性 《三百咏》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学问。人无学问就与一般的动物一样。学问是人的崇高的容貌,又是深藏的财宝;学问使人有福并享有名望,学问是众师的首长;学问是人远游他方的亲友;学问是最高的保护神。作为帝王应尊学而不尊财。善人的本性是有学知,由富裕而彬彬有礼;施恩惠的人的本性则是谦卑;恶人的本性是无学问而无故生争执,残暴成性,劫夺他人的财产与妻子,对亲友常常怀嫉妒之心等等。人性还会因人的不同而各有差别:有人依离欲,有人行世道,有人乐艳情,各各异所好。

(2)论人的目的 在《三百咏》看来,世人不必说那么空洞的废话,人们只有两处值得向往依存,或者是去贪恋新鲜娱乐的美人的青春:或者是去森林里过与世隔绝的生活。《三百咏》的另一首诗则认为,由于人世间是空虚的,变幻不定的,高人也只有两条路可循:通晓真理的甘露仙液,怡悦情意,让生命的时光流尽:否则,去和有着乳腿丰膄又纵情欢乐的美人一起生活,使她可以任你轻运手掌,由爱怃而取乐,自在消停。总之,《三百咏》认为人的目的不外是两个:一个是追求真理,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幸福:二是追求感官的快乐,满足个人的情欲。

(3)论情欲 《三百咏》认为世人的青春时辰不过是情欲在作怪而已。情欲是人遭到千百大劫和下入地狱的痛苦之源:情欲是产生愚痴的种子,它是遮蔽智慧明月的云层;情欲虽是爱神的好友,它又是各种各样的明显的罪恶的链锁和灾祸之花的园圃。在人生的大海中,情欲象一条海,往往游到女人的钓鱼钩下,被女人钓上岸来放在沸水中煎熬。在人生的旅程中,人的希望象江河一样,欲望是这江河的波涛,情欲就是这江河水中的蛟鳄。人在这波涛之流中,坚毅被消磨,难以流过愚痴的漩涡。人只有清心寡欲,修行瑜伽,才能渡到彼岸求得欢乐。

(4)论善恶 《三百咏》认为具有下列品性或行为的人是行善的人:断绝渴爱,能忍耐,说真话,尊敬长辈,怜悯众生,和解仇敌,隐藏自己的善行,善保荣誉,依时尽力布施,对苦难中的人行善悲,侍奉有学问的人,不伤生,不盗窃,不打人,不诳语,不谈论他人和妇女之事。善人还应自愿为他人尽力,常为他人谋福利,甚至舍己为人。能舍己为人,保护他人的人也是一个人前世所修的善行。行善者的善相是:阻止犯罪而使恶棍变善人,愚人变学者,仇敌成朋友,患难之中施赠难友。做善人不是靠外在的装饰,慈悲为怀的人的身躯光彩异放,不是靠檀香,而是依仗行善。《三百咏》认为,人的富贵是以仁慈为装饰,勇敢表现言语谨慎,知识表现为平静,财富表现为施舍他人,苦行表现为忍受。但这一切的最高妆饰的内在原因是因为这些人具有善良的品性。在《三百咏》看来,人的智慧高于善,因为智者行一事时,不论善不善,必先尽全力,考虑行事的后果;冒然行事,其所得的结果,必将如利箭,刺到心窝而死。《三百咏》还用类比的方法,形象地说明善人与恶人的本性,《三百咏》认为,善人犹如鱼、鹿,以水、草为生,知足为乐;而恶人有如渔、猎,在世上结下仇怨,甚至残暴成性,伤害他人。对于恶人,人们应当远离,即使是有学问的恶人,人们也应远离,因为这种恶人就象嵌有宝珠的毒,它不会因有华丽的宝珠而不伤人。

(5)论生死 《三百咏》认为世人有生必有死,生死无常,人的寿命最长不过百年而已,但夜已占去一半,另一半的一半又属于儿时与老年,剩余的年份里又有疾病、离别和愁怨相随,或在侍候人的一生中度过,人在水波一般短促的生命之中哪有什么欢情?人生往往为死所困扰,人的光彩夺目的青春转瞬即逝,人未曾真正享福,却常受罪;未曾修苦行,却尝尽了苦头;欲望没见老,而身躯却已老朽;生我们的双亲都已逝去,同生同长的人的形象已沉入了记忆,而现在轮到了我们也不得一天一天地走近了死亡。但《三百咏》又认为人又可超脱生死,《三百咏》接受印度宗教的、传统的生死转回观念,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生死轮回的世界,超出这生死轮回的世界的路途并不遥远,最好的选择是:人应珍惜生命,抓紧修炼收心入定,以求永生;有的人则以荣誉、声名为一生的目标,不忧生,亦不惧死;还有的人则面对生死和生活苦难的重压,饮下了愚痴的放逸之酒去逃脱生死、自我麻醉。

(6)论命运 《三百咏》相信命定论,认为人的祸福兴衰仕途升降均是命运决定的。命运就象一个秃顶人的脑袋遭受烈日炙灼后,想去大树下乘阴凉,但大树上的大果实又落下来将他的秃顶砸破。人的时运如此不佳,就决定着灾难处处追随着他。在《三百咏》看来,不能以人们的相貌定命运,因为人的相貌不能产生善果,相貌也不是家世和品质的反映,也不是学问和殷勤象征。只有前世修苦行所积累的命运,象果树一样,得到机会便结果实。《三百咏》又认为对于人来说,因果业报的力量高于命运的力量。人与其尊敬或服从于命运之神,还不如去顶礼业报。在业力之不应有的,必然不会发生,应有的也绝不会消隐,任你没入水中,或登上摩高的山顶,或战败敌人,或学尽商业、农业、一切学问和六十四能,或竭尽全力象鸟一样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但最终人在业力之下必无任何自由。命运只能赋予业报之果,既然业报之果依从于人的前世的业行,所以命运也不能胜过业报,人与其相信命运,还不如崇信宗教的因果业报。

(7)论苦行和离欲 《三百咏》一方面看到了苦行对人生的危害,认为苦行修心如卧利刃,不值人去称道。另一方面又认为人应虔奉湿婆神离却欲望,才能最终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痛苦。离欲的行为方法有很多,如以大地为床榻,柔臂为巨枕,天空做华盖,风如宫扇轻,皎月作明灯,寡欲作女人,同到森林去,以树皮做新衣,以树根花果为食,不辨人间是非,不想人间财富。这样独自逍遥、无欲无求,平静又无烦恼,就可将对人的一切业报连根拔掉,求得永生的幸福。

(8)论修养 《三百咏》认为有修养的人对亲人和顺,对外人怜悯,对恶人精神,对善人亲近,对小人骄矜,对学者公正,对敌人英勇,对长者谦逊,对女人调情;有修养又高尚的人是:手作可敬的施舍,头向尊长足下行礼,口说真实的言语,臂有无敌的臂力,心中有纯洁思想,耳边听经典文章;受帝国宠幸的人应有:从命令、讲荣誉、爱护婆罗门、布施、知享乐、能保全朋友——这六种品德。在《三百咏》看来,要加强人的修养,必须有知识。知识很少的人或无知的人,容易自我满足或骄傲,连大梵天也不会喜欢他。《三百咏》还清楚认识到:虽然有修养的人必须有知识,但是一个人有了知识却并不等于同时就有了修养。《三百咏》认为人在加强修养的过程中,要防微杜渐,持之以恒,施实于自己的言行之中;否则,出家人堕落是因贪恋凡尘,儿子不肖是因溺爱,德行易丧于小人,酒醉是因忘了羞耻,远游易丧爱与志,怠情则毁农事,无礼损交情,不义行为坏富贵,滥施浪耗钱财。

(9)论幸福 《三百咏》认为人的幸福有两种:一是人在现世的幸福。人在现世的幸福就是通过追求情欲的满足和行善去造福。《三百咏》认为,能与头上有茉莉花含苞欲放,身上涂红花粉带有檀香味的、懒洋洋的、可爱的女郎拥抱一起,就等于来到了天堂。第二种幸福是来世的、最终的幸福。这种幸福是靠信仰大梵的宗教修行去实现。在《三百咏》看来,相对于永恒幸福的来世天堂而言,人的寿命如波涛起伏,青春也只有数日,财富如念头一闪,人生享乐如雨季的电光散聚一般,即使是情人颈相依偎,紧抱也不能持久。人只有止欲修心,一心追求大梵天,就可以获得福星。《三百咏》又认为,尽管人生如此短暂,但为了实现永生的幸福,人们还是应乘身健无病,老年尚未来临,五官感觉无碍之时,抓紧时间造福自己的身心,不要等到室中火起,再去掘井救火。

(10)论爱情 《三百咏》的《艳情篇》认为七重天地间的真谛就是:女人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能迷人了,但女人又是使人痛苦的唯一原因。女人的笑容、情感、娇羞、伶俐、转过脸、半投目光的斜射、言语和游戏,合起来为男人们编织了罗网。相爱的两人不见面时只想见,见到之后更想亲密无间,和美丽的大眼睛拥抱一起,只想永不分离。爱情就是这样一种相互依恋不分离、令人欢乐的情感。在陶醉于爱情的激动的时候,女人们若想怎么办,要是从中加以阻拦,连大梵天也不敢这样干。《艳情篇》还认为世间的美女对男人的力量是不可抵挡的力量,也是折磨人的力量:美丽的鹿眼女,那可爱的脸庞、隆起的乳房、蹙动的双眼、猩红的嘴唇、温馨的香气、晶莹的茸毛,实在使人难过,叫人心醉,青年人总想的是与这样鹿眼女一起游戏。《三百咏》还认为与名门淑女做爱时:开始是“不、不”的娇声,随后是渐渐有意,然后羞怯放松身体,失去意志力,再接着是爱心增长,寻求乐趣,其娇躯无力,心却欢喜;而与此相反,美丽的妓女,却为了一点金钱,就交出自己,这样的美丽妓女貌似爱神的火焰,但它仅是由美貌做柴薪,去为火力增添,这里面没有爱情,只把多情人当祭品奉献,美丽的妓女投下了青年时代和金钱。所以,妓女是斩割智慧之树的利刀,她不值得任何人去宠爱。

(11)论友情 《三百咏》认为真正的友情是与善人结交的友情。善人之间的友情如同乳水相溶一样:“乳发传品德,尽付身边水,水见乳被烹,便向火献身;乳见友遭难,焦急欲自焚;与水重结合,复旧才平静”。《三百咏》认为行善的朋友的行为举止是:阻犯罪而劝行善,隐秘密而彰功德,患难之中不相弃,施赠相济很适时;但小人、恶人与善人的友情则是:初浓全而渐减,却如上下午的阴影。《三百咏》还深刻地认识建立友情的实质是双方都行善。在《三百咏》看来,如果大家、人人都行善,那么恐怖的森林都将会化为京都,一切人都将成为亲密的朋友,整个大地也会呈现为无限的宝藏。

(12)论伟人 《三百咏》认为穷困时坚定,腾达时谦逊,语妙于会场,勇敢于战场,欢心在荣誉,专心在典籍——这正是大人物的本来面目;伟大的人物就象大海一样广阔,深远;在他安眠时,他的一边站着他的仇敌,一边又有隐藏着大火的飞山,而且更有着那灭世的烈焰;伟大人物的品性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象大海一样轻易地包容一切。

上一篇:五卷书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