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五卷书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89页(3970字)

印度着名的古代民间文学的总集。在印度,它被认为是一部“统治论”,即一部教人世故和学习治国安邦的教科书。《五卷书》有多种传本和外文译本,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五卷书》非一人所作,也不是产生某一个时代。专家认为《五卷书》的组织编纂时期贯穿了整个古典梵语文学时期(约公元1世纪至12世纪)。当时印度处于封建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发展时期,印度社会主要矛盾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但当时的印度城市工商业已相当发达,较低种姓的商人、农民、手工业者经济地位上升,使他们一方面受到封建王朝及其和种姓等级制度的统治和压迫,另一方面又受到水陆盗贼和风涛的威胁。当时的印度社会又是小国林立、教派众多、互相攻伐、民不聊生,商业受阻,印度人民有着强烈的统一愿望。而在此情况下各小国的国王迫切需要学习安邦治国的本领。因此《五卷书》正是这一社会现实的真实的反映。尽管其故事的主人公多半是动物形象,一小半是国王、商人、婆罗门、出家人,但是动物形象实际上也是人的化身,其思想感情也是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这部书也部分地反映了城市平民的思想和感情。它的思想前提是教人不要避世,而是要在人类社会里,用最大的力量去获取生命的快乐,即人与人不仅需要安全,需要联合起来去战胜强者,而且,还需要智慧、需要处世作人之道、需要金钱,最后才能实现人间的快乐。《五卷书》的基本内容并不大肆宣扬追求人的来世的幸福或天堂,不去谈什么人生的解脱和达到什么涅槃之境,因此也不宣传通过祭祀、慷慨布施,而达到积德目的。《五卷书》明确主张人要追求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实现人生的幸福,故提出,人生三要:“利”、“爱”、“法”。其中利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并且认为实现“利”,“爱”,以达到自身安全的目的,其手段(法)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五卷书》的人学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的利益;但由于《五卷书》经过婆罗门的加工和改造,故在书中又大肆鼓吹命运、歧视妇女,代表了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和基本理论观点。

(1)论欲望 《五卷书》认为人总是有欲望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的欲望驱使着人去行事。一个人没有欲望就不能做官;谁要是不陷入情网,谁就不会打扮;谁要是不聪明,谁就自然而然地会说好听的话。《五卷书》以第一人称即我的身份说:我曾经喝过臭水;我也曾在俱舍草编成的席子上睡过觉;我曾忍受了跟爱人离别的痛苦;我也曾经漫长地步行走路、漂渡大洋并肩负过破碎的铁锅,但我的贪欲还是没有终止,我真不知道贪欲还会叫我去做什么。《五卷书》初步地认识到人在满足欲望过程中还会有危机和不利的一面。它比喻说,当欲望像一团火焰似的太阳在那高高的山顶上升起的时候,蜜蜂为了想吃莲花的花粉就一头钻到莲花里去,但蜜蜂却没想到,到了黄昏的时候,它就会被裹在莲花里出不来,所以人在为满足欲望得到好处时,应当趋利避害,不要陷于贪欲的泥潭里不可自拔。

(2)论生死 《五卷书》认为那些胸襟开阔品质高尚而又注定要死的人们,在临死的时候,如果能够给其它人做一件有益的事情,那么他们的死就是不朽。而那些一件好事也不干又成天荒度光阴的人,虽然他还会呼吸,但他已跟铁匠用的风箱一样,没有活着。《五卷书》认为活着的人如果不能勇敢地保护被压迫的人们,又不能用金钱去周济贫穷的人,不能因此而使自己名扬四海,那么他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3)论命运 《五卷书》认为命运是不幸的海洋,在命运统治的地方,一个异常聪明的人也是无能为力的。但《五卷书》又认为命运并不是在每一个地方都有巨大的威力,命运虽然有时候具有巨大威力,但它又是变幻不定的,人们的行为也是具有巨大威力的。人在命运面前有自己的能动性,人们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那种认为命运是人类的本质的观点,实际上才是不能预见的东西。《五卷书》进一步肯定了命运一定会垂青那些永远精勤不懈的人,有智慧、有勇气而又努力的人,幸福也会降临于他。相反,如果人不努力,命运绝不会将幸福安排给他,这正象连到手的芝麻也压不出香油来;如果人不努力命运想帮助他也帮不成,这正象你吃饭的时候命运给你送一些吃的东西,你却手都不抬一下,命运无论如何也不会把它送到你嘴里。总之,只有努力,才能把自己事情办成,只空想命运,一点也没有用。

(4)论善恶 《五卷书》认为,凡是有聪明举动的人都是顺随着自己的本性,人及一切生物都复归于本性。如果对一件事情无法拿理性来决定的时候,善良人的内心的愿望就是一个标准,人们总是行善难而作恶容易,这正如一块石头,要费很大的力量才能把它推上巅峰,而滚下来却很容易。《五卷书》还认为贪利的小人之所以一点点的东西就使他满足,是因为小人的思想里从根本上缺少善与恶的划界。作为一个人如果仅仅想到怎样去填满自己的肚皮,这样的人与禽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5)论修养 《五卷书》认为一个人光有学问而没有德行,这样的学问就跟尾巴一样没有用,既不能遮住屁股眼,也不能用来赶走蚊子和蝇;一个人做事情时如果不拿德行做标准,他就像是粮食里面的稗子;在人的一切行为中,都要精通为人之道,这样他的行为才能得到赞美,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不做便罢,要做就应做到底,这就是有智慧的标志。人在做事时若不深思熟虑就冒然去干,一定收获不到什么好的果实。做人最难的是有自知,即知道自己什么能作,什么不能作。了解了这一点,谁就能获得成功,他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作为一个完美的人还应当具有以下修养或品性:快乐知足,忠诚、奉行瑜伽、不垂头丧气、聪明、自重、坚毅和勇敢。因为,谁要是知足常乐,它就获得幸福;谁要是聪明,谁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准确地找着立足点,并一步步地前进;谁要是不知自重,他的行径也就会象一棵草一样浑身没有骨气,卑躬屈膝,轻浮得左右动荡,所以做人时,宁愿缄默不言,也不肯说出一句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宁愿失掉男性的作用,也不肯去勾搭别人的老婆;宁愿丢掉性命,也不肯听到诽谤的话而兴高采烈;宁愿去行乞,也不肯打主意去花别人挣来的钱;宁愿从高山的悬崖绝壁上跳下去把躯体摔成一千段,也不肯从坏人那里接受钱财,而自己还洋洋得意。

(6)论伟人 《五卷书》认为伟大的人物应该永远是威风凛凛勇往直前,能够在困难和忧患中勇敢地正视一切并且想得出办法,最终能够通过困难而又逃出困难。伟大的人物在行动中也仍然是沉着稳定的,就象海岸塌下来后,大海依然不会浑浊不清一样。《五卷书》还认为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有人生智慧,并且在遇到了不幸的灾难之后,他也绝不会放弃已往开始做的事情。

(7)论幸福 《五卷书》认为人的幸福来自对生活的热爱。人只有高高兴兴地同高兴的人在一起,痛痛快快地同朋友在一起,亲亲热热地同亲爱的人在一起,这样的人才能够享受到快乐的精华、幸福的甘露。谁要是在内心里真正是知足常乐,他就能获得一切幸福。《五卷书》还认为一个人争取幸福不是靠鲁莽乱撞或面对痛苦和贫困还自在逍遥,个人的幸福也不能由别人决定,幸福应当靠自己的积极奋进和坚强的信心。谁要是未雨绸缪,想到未来的事情;谁要是战战兢兢,思想永不放松,谁就会得到幸福。

(8)论爱情 《五卷书》认为爱情是道德高尚的且又真挚的人之间的一种相互依恋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突然失去了这种爱情就会眼光流转不息,眼里充满了渴望,心里上下翻腾,总是凄凄惶惶。《五卷书》又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是生命的源泉。除了美丽活泼的女人以外,没有什么甘露,也没有什么毒药,只有跟心爱的女人在一起才能活下去,没有她就会死掉。《五卷书》还提醒人们在争取爱情的时候,应当严防造谣中伤,因为造谣中伤是爱情的大敌,但又不要被轻浮的美目女郎所玩弄,因为轻浮的美目女人总是好同一个男人唧唧咕咕,眉来眼去,心里思念的是第三个男人。这样的女人没有爱情。这正如木头再多也填不饱火焰,江河再多也流不满大洋,再多的男人也满足不了这种美目的女郎。只有傻子才会对这样的女人钟情。《五卷书》还忠告人们不要迷恋于荡妇或不贞节的女人,因为对于荡妇来说丈夫外出就是她的最大快乐,一个百依百顺的丈夫和一张漂亮的床对于荡妇来说就象一棵草一样无足轻重,而一个无贞节的女人迷恋一个男人后,会使这个男人招来街谈巷议、名誉扫地、倾家破族、性命难保。

(9)论友谊 《五卷书》认为一般人之间的友谊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好和一见倾心。这种友谊的标志有六种:即给别人东西,也接受别人的东西;对别人讲私房话,也问别人的私事:在别人那里吃东西,也请别人吃东西,所以在《五卷书》看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的纽带是物质利益。《五卷书》认为礼物能送多久,友谊就会存在多久,这正如犊子看到奶水已经流尽时,就会离开其母亲是一样的。然而朋友之间的友谊则在于真诚、信任和共患难。一个有朋友的人,在他难于完成某一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有朋友来相助的。在患难中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人处在安乐平和的时候,人们称兄唤弟总是很容易的事。人们能结交忠实的朋友,就是个人的幸福,所以人们对待真正的朋友就应该象对母亲那样信赖。好人的友谊也正像吃甘蔗一样,从顶上一节一节地吃下去,愈往下愈甜。《五卷书》还认为,由于某一种原因,人们成了朋友,又由于另一种原因人们又成了敌人,因此聪明的人们应当尽自己的力量去建立友谊,而不应去结仇恨。

上一篇:摩奴法论 下一篇:三百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