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数论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93页(2336字)

印度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之一。“数论”汉译为僧佉论、迦毗罗论、雨众外道。早期数论由约公元前三世纪的迦毗罗创建,其有名的弟子叫做阿修利,阿修利又传于般遮尸诃(又称五顶、僧佉大师),般遮尸诃之后的数论的代表人物有自在黑、毗利沙迦那(Vrsagana,汉译名为雨众)等。“数论”或“僧佉”的原意为“计算”、“审择”、“智慧数”,引申为“思索”、“研究”。有人认为数论最早起源于《奥义书》的“一谛三相”(红、白、黑)说,三相演变为数论的“自性”“三德说”(喜、暗、忧)。数论的最古老的经典是《数论颂》(或《僧佉颂》,共72颂),虽然相传为迦毗罗所作,但实行成文于公元十四世纪,《数论颂》文义与汉译大藏经中的《金七十论》的内容大致相同。数论主张人生皆苦,其人学中心思想是如何解脱人生的苦难的问题,数论的人本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解释,但又包含着唯物主义的成份和某些合乎科学的成分,数论相信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又贬低人的理性价值。数论的解脱与修行是瑜伽派的理论基础。

(1)人本观 数论者认为人及万有(万事万物)都是神我和自性结合的产物。生命原有的不变的清净的本体叫神我,而其余的一切心理物质现象的本体叫自性。自性具有三德(三种属性),即萨埵(喜)、罗阇(暗)、多磨(忧),自性的三德是“万有”(万事万物)以及“有情”(有生命之物)的本体,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三德的分合,所以自性由三德相合而成,三德相持平衡,则自性不变,三德失去平衡,则自性发生变易。自性有变易之部称之为“田”,“自性”有不变之部称之为“智田”,从智田产生觉(完满的智慧),由觉生我慢(自我意识),由我慢生色、声、香、味、触五大细微要素,由五种细微元素产生了人的根(各种感觉器官)和地、水、风、火、空——这五种粗大的元素。而神我是恒常的、无始无因的,神我是自性打破平衡和得以变易的本体,自性为神我的意用而变易,自性的变易使人和一切有情流转于生死苦海之中,而神我是独立不变的实存,没有轮回流转。属自性的五种粗大元素虽有滋生坏灭,但它们也不是人之所以三世轮回的本体。但除五种粗大元素之外还有作为体现色、声、香、味、触这五种细微原素的手、足、头、嘴、口、耳等“细身”。在自性变易时,细身先生,堕落胎中,经父母滋育,细身与粗身(粗大的五种元素)合和而生人之身,使人暂住世间。人死之后,粗身坏灭,细身则常住,继续流转,导致人生皆苦、生死流转、三世轮回。

(2)论人的本质 数论认为苦是人的本质,人生的苦有三种:一是依内苦,即人体内部的苦,如风热痰这类生理痛苦和欲、恕、贪、爱、惧这类内心的苦;二是依外苦,如人、兽、毒、、山崩岩塌所造成的对人的伤害;三是依天苦,如寒暑风雨、雷电所产生的痛苦。但人生的最根本的苦则是在于轮转生死、三世轮回,其原因在于世界的反覆无常和不净所致

(3)论善恶 数论者认为人的生死是轮回流转的,如何轮转应以前世的作业、行为、情态为标准去进行。人作业有善有恶。善有四种:一是法(遵守道德宗教的规条);二是智(智识与智慧);三是离欲(抛开世间的利欲,求得解脱的智慧而出家);四是自在(达到神我)。恶亦有四种:一是非法,二是非智,三是爱欲,四是不自在。人在来世有何种果报,均因其在前世的作业及上述的八种情态所定,或转生为天,或堕入兽道,或得以解脱。

(4)论智慧解脱与修行 数论认为凡是有情之物虽然都有智识,但三世轮转是不会停止的,有情的生命之物要经历生死苦海、内苦、外苦、天苦,使人生难于安定。人在一生中的行为表现均因智识上的错误或欠缺导致五分(暗、痴、大痴、重暗、大暗、重暗、盲暗),无能(包括十一根损害和十七种智害),使人生难于在苦海中解脱出来,即使有的人能苦中作乐,也不能获得解脱。普通求解脱的人也终因其没有掌握真实的智慧而难于获得解脱。解脱的唯一方法在于智慧。智慧有两种:一是外智,即称之为知识,如六吠陀的分别。二是内智,即数论的哲理和真实之智。取得这两种智慧的途径有八种:一思量、二闻、三读诵、四离外苦、五离内苦、六离天苦、七由友得,八由施得。通过这八种途径所获得的智慧并不是关于自性方面的世间知识,世间的知识是与苦相伴而行的,人若执着于世间的知识仍叫“无智”,若“无智”系缚于人身,会使人生在天人兽中反复轮回,难离苦海,所以借助于八种途径所获得的智慧是与自性分离的、无关的——关于认识神我的初步智慧。要取得智慧,则需长时间的修行才会取得。如何修持呢?就是要进行禅观,即六行观:一观五大(五种粗大的原素)过失,见失生厌,离弃五大,这叫做思量位。二观十一根之过失,见失生厌,随即离弃十一根,这叫名持位。三用这些智慧观五唯(细身)过失,见失生厌,随即离五唯,这可称之为入如位。四观我慢(自我意识)过失和八自在,见失生厌,而即离弃我慢,这叫做至位。六观自性过失,即离自性,这叫做独存,终使自性与神我分离,求得对神我的观证,人终可获得解脱

(5)反对神权和杀生祭祀 数论认为如果有慈悲的天帝、天神的存在,则他决不会创造这样一种万苦的世界,所以四吠陀的地位的划分也应加以变更。由此数论否定吠陀天启说,宣称吠陀天启说有浊(非清净)、失(过失)、优劣(不平等)这三种错误。数论认为婆罗门杀生祭祀,会使人顿生悲心,这一种不纯洁的行为,数论还认为婆罗门鼓吹的让人们通过祭祀达到的天国以及天国中也有贫富、不平等都是一些谎言。

上一篇:三百咏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