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苏格拉底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129页(2270字)

【生卒】:约前468—前400

【介绍】:

雅典人。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家境早年较富有,晚年相当贫困。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曾参加过三次军事远征,表现出非凡的耐力和勇敢。公元前406年,被选举为雅典众议院主席之一。在“三十僭主”执政期间(前404—前403),他拒绝执行专制者要他杀人的命令。民主制恢复后,法庭以“腐朽青年不信奉雅典城邦的神和发明新神”的罪名将他判处死刑。在法庭上,他为自己作了动人而有力的辩护。在监狱里,他拒绝朋友们为他安排好的逃跑计划。他视死如归,临刑前还畅谈灵魂不死,惋惜没有完成对别人的义务。

苏格拉底主张,哲学探讨的问题不应当是自然,而应当是人自身;哲学的对象应当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哲学的任务应当是“认识自己”;哲学的目的应当是改善人类。

(1)认识你自己 这本来是写在德尔斐神庙墙壁上的箴言。苏格拉底同意智者们所提出的“哲学应当是人学”的观点。他认为,研究自然不会使人得到真知识,只能破坏真理的客观性。只有认识了人的自我的本性,人才能过一种善的生活。人的自我就是人的心灵是心灵规整万物,使万物具有条理,各得其最佳状态,因而是万物的原因。万物的始基不应当求诸外界,而应当求诸内心,求诸自我,这就是善的原则,目的的原则,道德哲学的原则,也就是人的原则,社会的原则。

据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记载,苏格拉底说,“在一切动物中,只有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因为只有人对他们见到的事物进行观照”,就是说,动物与人的感觉和能力固然在程度上有很大差别,但它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能认识自己,即他不仅有意识,而且有自我意识。人能“反躬自省”,这正是“认识你自己”的真正含义。哲学并非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在城邦的社会生活中,在家庭中,在你自己身上,在你自己心中,“哲学是人的思想的本性”。

(2)论善恶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爱好和谐和完善的。但人为什么又会作恶呢?他认为,诸德为一,美德即知识,作恶是由于无知。他认为“正确的思想必然导致善的行为,错误的思想必然导致作恶的结果”。德如一树,其干则为知识。他称赞欧蒂德谟宁愿得到智慧,而不要金银,是真正理解“金、银不能使人更好些,而智慧则会使人实有美德”的人生真谛。他认为,德是一种理解了善的本质的智慧,而非一种技艺,因而德是不可数的。人一旦有了这种智慧,就会在任何情况下为善而不作恶了。他说,公正与勇敢的美德就是知道在特定环境中“如何行动”。任何一种美德的条件,也是其它一切美德的条件,构成任何一种美德的知识,也就成了其它一切美德的前提。所以,美德是一个整体。一个人若没有全部美德也就不可能有某种美德。有智者不会作恶,愚昧者必然作恶。知识是行善的充分条件。苏格拉底认为,“关心和照料好人的真正自我——灵魂”,“使一个人的灵魂尽可能好些”,“使它更像神”,这就是致德之途。人若有了一个好的灵魂,他就不会只关心自己的肉体和财富了。健美的肉体,丰富的财产,若没有善的指导,就只能给人带来灾难和不幸。沉缅于物质的享受,就无益于禽兽。他说“未经思考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人之所以有智愚善恶之分,完全是其灵魂本性使然。他强调培养好的人格的重要性。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公正、节制、明智和勇敢,丑恶是它们的反面。公正就是各司其职,不干涉别人,这是人最主要的美德。以上的四种美德是当时希腊人崇尚的“四主德”,从这里可以看出,古希腊人心目中的完人是在理性支配下,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这表现出人类快乐的童年时代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3)论爱 苏格拉底认为,爱是人与神之间的中介。爱用神秘的激情控制着世界,使人以一种不可遏止的欲望去追求永恒之美,这种追求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爱的最低形式是热恋中的情人”专注于对方美的形体”,渴望与对方肉体的结合;爱的较高形式则是从迷恋于美的形体上升到爱恋形体所表现出来的美,并“了解到这一形体或那一形体之美与一切其它形体之美是相通的,这就要在许多个别美的形体中看出形体美的形式”;爱的最高形式是沉思最高的美,即不带感性形体之美,“把心灵美看得比形体美更珍贵”,这就是人成为爱智者、爱美者、诸神与爱神的膜拜者的过程。由行为和制度之美(有形之美)进行各种学问知识之美,最后达到理念世界之美,即美的自身,这种美与真、善是合一的。

(4)论死 苏格拉底认为,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必须是一个经常“练习死亡”的人。哲人的最高目的是死亡。因为人活着,灵魂受着肉体的拖累,使人常常受肉欲的左右,而得不到真知识。为了得到真知识,自我必须从肉体的感觉中解脱出来,不轻信感官,而用灵魂的眼睛去看实在,只有当“我们死了,才会得到我们所希望得到的智慧,而当我们活着的时候,只有避免和肉体接触,才能和知识接近”。所以哲学家不怕死,渴望死,把研究哲学看成是“死亡的练习”。哲学家就是经常练习死亡的人。对死,是不应当害怕的,死不过是睡一场连梦也没有的觉而已。死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苏格拉底认为,人死后肉体要分解消亡,但灵魂常在。因为灵魂不是组合的,而是单一的,自身同一的,因而是永恒不变的。

上一篇:梭伦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