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伯拉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144页(956字)
【生卒】:1079—1142
【介绍】:
欧洲中世纪法国着名的唯名论哲学家、神学家。曾从着名的唯名论者洛色林学习。约1103年进入巴黎的威廉主持的天主教学校学习逻辑和辩证法,深受亚里士多德、波菲利和鲍埃蒂等人的影响。后来,在巴黎独立主持一所学校,并以此为基地系统宣传自己的学说。阿伯拉尔的主要着作是《论神圣的统一性和三位一体》、《神学引论》、《是与否》。由于他以怀疑论和泛神论作为武器,反对教会和《圣经》的权威,抬高人的地位,因而被斥为异端分子。1121年的索枫宗教会议判决焚毁他的着作,并命令梅达德修道院长将他监禁一年。1140年,在森斯举行的宗教会议上,又以他的16条议论定为异端,不仅受到谴责,而且被判终身禁止发表任何言论,监禁于修道院。阿伯拉尔的唯名论哲学,在当时起到了反对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正统神学的进步作用。
(1)人通过怀疑寻求真理 阿伯拉尔明确提出“先理解而后信仰”的口号,与安瑟伦的“先信仰而后理解”的口号相对抗,指出信仰必须建立在人类的理智之上,一个不能被人明白理解的神就是不可能存在的神。他极力提倡怀疑精神,他说过,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持续的和经常的怀疑。他对神的存在、神的人格、本性、创世、原罪等基督教的教义都提出了疑问,揭露了《圣经》和教父着作中的矛盾,力图“唤起青年读者们探讨真理的热情,锻炼他们的智力”。他提出获得真理的途径是:怀疑——验证——真理。这直接冲击了基督教正统神学鼓吹的蒙昧主义。
(2)人对自己的恶行负责 阿伯拉尔反对原罪说,承认人的主动性,认为人并非天生就有“罪性”,而又永远不能摆脱,德行与罪恶的原因主要在于人的心灵,在于人的自由的动机和意向。人类的始祖有罪,也与后代人无关。他把人的罪恶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自觉到有罪的罪,一类是理解到了罪恶的意向的罪。这样,罪就是由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做出的,不但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可以避免和自救的。人要免除罪恶,不必乞求神和教会的帮助,也不必由别人替自己赎罪,更不必终生去做“圣事”而赎罪,只要靠个人的灵修,内心不断同罪恶的意向和动机作斗争,完全可以做一个无罪而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