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德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198页(3166字)
【生卒】:1744—1803
【介绍】:
德国文学批评家,哲学家,路德派神学家,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早年曾任教师和牧师,1769年作了一次南特旅行,开始脱离启蒙运动。1771年以后发表了一系列着作,被视为“狂飚突进”文学运动的理论基础。1772年发表《论语言的起源》,认为语言结构是人类本性的真实影像,只有通过语言的中介才能产生知识。他还强调人的本性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的整体。他反对历史哲学领域内盛行的唯理论,运用自己在旅行中接触社会中获得的经验来评价当前的形势,并推论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状况。他认为个别历史事件和整个历史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历史进步的逻辑基础,历史不是这一对矛盾运动的产物。他早期认为文艺作品应以时代性和易于理解为基本原则,主张运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但晚期改变了认为艺术创作应允许意志自由的观点,强调诗歌的说教意义。早年崇尚康德,与歌德相交甚笃,晚年与他们产生思想分歧,友情也随之中断。
赫尔德人学思想的根本特征就是总体主义、民主主义和历史主义,具体地说,他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都是统一的,它们相互关连并彼此制约,只有从总体出发,掌握各种知识,才能认识世界,了解人才能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又是成为真正的人的前提;强调个人、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一致,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等市民阶级的政治理想;尊重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偶然事件,承认它们的合理性。这三个特征密不可分,它们的共同目标是使人的本质得到全面展开,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实现人道主义。赫尔德的具体人学思想被表述在语言学、文学史、历史哲学、人类学等学科,至今仍产生重大影响。可参阅《论语言的起源》(1771)、《关于人类发展的另一种历史哲学》(1774)、《论人的天赋虚构》(1777)、《关于人类灵魂的认识和感觉》(1778)、《人类历史哲学大纲》(1784—1791未完成稿)、《关于促进人性的通信》(1793—1797)、《历史、哲学、美学论文集》(1801—1803)等着作。
(1)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 赫尔德认为,人类社会受自然条件制约,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人类历史发展具有一定规律,因此人类社会尽管有种种不同现象,但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因此,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都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各民族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财富,这些财富与该民族的语言状况及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无关,它们应属于全人类。
赫尔德还反对启蒙学者把中世纪斥之为野蛮时代的做法,否定历史应是直线前进的观点。他认为历史过程中不乏挫折和失败,但它的总趋势是充分发展人性和实现人类最高理想。他第一个对中世纪历史作出了肯定性评价,这对以后的浪漫主义运动和解释学注重传统的趋向有重大影响。
(2)人道主义精神是希腊艺术的特征 赫尔德十分推崇雕塑艺术,认为雕塑艺术奠定了人类的形象化范畴,而希腊雕塑则完美地体现了人身上所具有的一切力量,使思想、思想形式和永恒性格变成可以看见的东西。希腊雕塑艺术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地追求着人类最高、最纯粹的概念,它们将对人类的认识、尊敬和热爱,体现在具体人身上。它们塑的神既代表真理,又友爱人类,具有人的特征,使人们乐于同情地倾听众神的教诲。它们塑造的众神像还体现了形象美与崇高思想的统一,肉体与灵魂的和睦共处。它们还常用裸体美来体现青春活力和生命的力量。希腊人通过表达人的感情,单纯的思想,通过欣赏和研究最真实、最完美的东西即通过培养人性,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因而希腊艺术是一所人道主义的学校。
(3)人道主义是人类的目的 赫尔德认为,人类的目的应在其自身,人类不应追求一种外在的、非人的、永远达不到的完善之点,即神性。如果从人类本身的规律来观察和认识人类,就会发现没有比人道主义更崇高的东西了。人类的一切天性,包括人的感觉和欲望,理性和自由,语言、艺术和宗教等,都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的目标而设立的。
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人类、人性、人权、人的本分、人的尊严,对人类的爱、同情和怜悯等。人道主义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不过,虽然人道主义存在于人的天生禀赋中,但人的这种先天特性还是不够完善的,它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即通过教育来完善。
赫尔德还从实现人道主义这一伟大目标出发,理解和解释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制度以及不同的宗教习俗和道德风尚。他认为,不管各国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形式有多么不同,它们都应能保证个人不受别人伤害,有益于个人施展自己的才能,保障私有财产。战争的目的也只能是签订友好条约和法规,在国际范围内保护个人。总之,历史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人道主义原则,它不仅标志着人的进步与成熟,更标志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与成熟。
赫尔德还赞成下面这条自然法则:人是人,他按照他认为最好的样子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列举许多来自观察的实例证明这条法则。
(4)人类通过谬误达到理性 与启蒙学者不同,赫尔德把历史上的谬误、混乱和争斗看作历史必然性的一个环节。自然界只有经过千百万物质的争斗和一段混乱无序的状态,才能获得一种和谐秩序。人类社会也同样如此。在从混乱到和谐的变化中,人必须学会运用理性,但随着人开始运用理性,人也开始犯错误,不过这些错误和失足能帮助人从中吸取教训,更好地运用理性。人认识错误越快,改正错误越努力,他便在利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越远,他的人道主义因素就增加得越多。这充分体现了谬误、理性与人道主义之间的辩证法。因此,一方面应以宽厚温和的态度来对待人类所犯的错误,另一方面也应及时指出人类的弱点,做到既宽容又不纵容姑息。个人应该积极行动,培养正义感的敏锐程度,以尽快掌握理性的武器。也应该允许政府和政治家犯错误,总有一天,乱理国政的专制独裁者会为自己丧失理性而羞愧,认识到专制是可怕的事,人类的幸福不能建交立在专制基础上,而必须建立在一种属于人类天性和教养的自然法则基础上。
(5)以和平取代战争 赫尔德倡导和平,谴责战争。他认为和平即普遍的正义,代表了人道主义和积极行动的理性。他将战争分为自卫性和侵略性两种,指出侵略战争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它不仅使对方遭受无辜的杀戮和蹂躏,还使本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它的灾难性后果无法预测。因此,为了防止侵略战争,首先应提防政治家玩弄虚伪治国之术,防止他们靠扩张版图或掠夺外来民族增加自己的荣耀,稳定政权。其次,要对爱国主义进行提炼,去其糟粕,不能通过侵略和奴役别国来塑造一个民族的光辉形象,更不应干涉别国的事务。一个民族只有在自己国土之内才能有所作为。最后,要对弱小民族怀有同情心,为其它民族着想,反对将本民族的优点强加给外民族。一切文明民族间应结成一个同盟,反对个别专横霸道力量。
赫尔德指出,尽管各民族的文化原则不同,价值不同,有时甚至相互排斥,但有一条共同的文化链条贯穿于其中。政治原则与道德和文化原则不同,没有一条共同的标准。为此,只有在各民族间建交一种最完美的联系,才能最终制止战争,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