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50页(4746字)
【生卒】:1844—1900
【介绍】:
德国唯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以主张强力意志论着称于世。尼采于1844年10月15日生于德国萨克森州基力肯地方的一个路德教派牧师家庭,自幼接受贵族特权阶级的教育,孤僻自傲。1864年进波恩大学,1865年转入莱比锡大学,学习语言学和神学。当他首次读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即深为所动。由于他在语言方面才华出众,1869年在尚未取得学位之前,巴塞尔大学就提出给他一个语言学教授的职位,从此开始了他十年的教授生活。这期间,他跟歌剧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结为好友,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悲剧的诞生》(1872)。1879年因患眼疾和精神病辞去教职。此后十年到过瑞士、意大利和德国许多地方,一面治病一面写作。他的最具影响的杰作大多发表在这十年:《快乐和知识》(1882,其中第五篇1886年续写)、《查拉图斯拉如是说》(1883——1885)、《善恶的彼岸》(1885——1886)、《道德的谱系》(1887)。此外,1888年还写出了《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尼采反对瓦格纳》以及自传《瞧!这个人》。1889年尼采疯了,1900年自杀于魏玛。在他死后,他的妹妹从没有发表的手稿中编辑了《强力意志》一书。
尼采的人学观点,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把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源作为出发点。但当他再前进一步,追问生命意志的本质是什么,则与叔本华相反,作了积极的解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的本质是痛苦,所以是消极的,而尼采的生命意志却是一种积极创造的力量。尼采认为,叔本华在逻辑上是不彻底的。既然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它就是永恒的,而永恒,必然是在毁灭个体生命的同时又产生着个体生命。这表明自然界本身生命力的强大,个体生命的毁灭本身是生命意志肯定自身的一种形式。悲观主义因为个人的毁灭而否定整个生命,乃是一叶障目。悲剧之所以能通过个体的毁灭给人快感,其秘密就在于肯定生命整体的力量。尼采为自己发现了这个秘密,而得意地自命是“第一个悲剧哲学家”,是悲观主义哲学家的极端对立者。尼采的学说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有深刻影响,存在主义正是响应了尼采的号召,企图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找到生活的意义。
(1)论强力意志 尼采的主要哲学范畴,他肯定人生的要义在于抓住生命意志是力,从而提出其“强力意志”概念(有的译为“权力意志”)。“强力意志”在其所着的《快乐的知识》一书中又叫“求强力的意志”,他在阐述这一概念时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强力意志是以自然界中生命的丰富为前提的。第二,生命的意志不在于自我保存,而在于力量的增强和扩展。在尼采看来,真正的强者不求自我保存,而求强力,为强力而不惜将生命孤注一掷,这恰恰体现了生命意义之所在。尼采批评叔本华把生命意志看作一种盲目的否定力量,既误解了生命的性质,也误解了意志的性质。首先,生命是“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它不能满足于自身,而要不断向上,从高于自身的东西那里去寻求自身的意义和目的。强力意志也还是生命意志,然而它追求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使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强力,这种对力量之强大的渴求恰恰表现了生命永不枯竭的增殖着的生命意志。其次,意志就是支配,这意味着意志本身即是内在的强力,它包含着命令和服从的必然性。“求强力”不是意志的附属物,不是从外面给意志设定的目标,而是意志的本质所在。意志不同于纯粹的欲望,后者只是意志的损耗,尼采认为,叔本华不能指出生命存在的依据,又混淆了意志与欲望两个不同的范畴,才得出悲观的、否定意志的结论,因为像叔本华那样不求增强的自身力量,但求灭寂自身的意志,完全是自相矛盾,无异于说意志不是意志。尼采的强力意志论,赋予生命意志以目的和意义(在叔本华那里是无目的和意义的)从而倡导与叔本华相反的奋发有为的积极人生态度。强力意志在尼采的理论中居核心地位。尼采同叔本华一样给生命意志以本体地位,其结果必然地也要用强力意志解释人事,说明有机界和无机界,把万物生生不息的永恒生成都归结为强力意志。但是,尼采又强调,强力意志在不同的人身上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强力意志充沛的强者只是少数,多数人是弱者,少数强者理应支配弱者。这种观点,就成为社会不平等和强权政治的理论根据。他认为,科学不能为人生提供真实的意义,并无一个合乎理性的本体世界,世界的意义靠人去赋予,一切理性事物都具有非理性的起源,人的心理中有一个无意识的领域,其中潜藏着人的意愿和行为的真正动机。没有理性,没有思维,真理不过是强力意志的工具,这种认识论观点,为后来的实用主义开了先河。
(2)永恒轮回 尼采对强力意志在总体上所具有的性质的表述。其意思是,作为世界基础和本原的强力意志在量上是确定的,但在它表现的局部的质的方面,却是流动不变、反复轮回的。强力意志这种生生不已,自强不息,永恒轮回的特性,是由于它本身是盲目的,所以没有终点;由于它本身活动的时间是无限的,所以必有反复。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卷中,尼采说:“各物皆去,各物皆复归,生存之轮,旋转不息。各物皆死,各物皆复发,生存之岁月,永远趋前。”在《强力意志论》第696节中尼采说:“世界就是一种巨大的无匹的力量,无始无终,一种常住不变的力量,永不变大变小,永不消耗,只是流转易形,而总量不变。”尼采的这种宇宙观,不过是哲学史上灵魂轮回说用强力意志加以改装。
(3)上帝死了 是尼采批判基督教世界观,号召人们建立新的价值观念体系的文学形式的提法。1886年,他在为《快乐的知识》一书增写第五篇时,借一个大白天打着灯笼寻找上帝的疯子之口说:“‘上帝到哪里去了?’我可以告诉了。我们——你们和我——已经把他杀死了。我们大家都是杀死他的凶手。”不过,尼采认为,尽管事实上人们已经把上帝杀死了,但这个重大的行动还没有人知道。对基督教世界观的扼杀,由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科学的进步,它打破了旧的以地为中心的托勒密天文学的信念;二是由于人的愈益麻木不仁和冷酷无情。尼采用“上帝死了”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反映了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必须对封建文化进行彻底批判,重建道德价值的历史必然性。上帝观念灭亡所涉及的问题,是渗透入欧洲文化中几千年之久的稳定的信念的消亡问题。预示着旧的文化由于已经失去了它的维系力而迫切需要一种它赖以建立其信仰的新的基础。从前,上帝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一个目标,一种意义,他赏罚分明,一切善恶都将在他那里得到报应。然而,随着基督教观念的灭亡而来的是道德上和理智上的危机,上帝死了,“一切事物的重量必须重新估定”。同时,尼采也看到随着上帝死了,人在精神上得到一次解放。这使他感到有责任为自己的生活探索一种意义,寻找一条满意的生活道路。过去,人们把上帝尊为唯一的创造者,自己屈居被创造物的地位,由此而建立的一切价值都是颠倒的。基督教实质上是一种与生命相敌对的伦理,然而这种伦理长期以来作为最高行为规范支配着人们,颠倒善恶是非。现在批判这一切的条件已经成熟,颠倒的价值评价要重新颠倒过来,肯定一切否定者,否定一切被肯定者。
现在上帝死了,必须把颠倒的价值评价重新颠倒过来。那么应该建立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尼采提出关于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对立的学说。在“主人道德”这个范畴中,包括尼采提倡的一切:生命的本能,充沛的强力意志,独特的“自我”,蓬勃的创造精神等。主人道德就是高贵人在价值上的自我立法,并把他们强加于这个世界,这些价值是区别善与恶的准则。所谓善,就是主人道德那些高尚的、尊严的、骄傲的东西,而恶则是一切可鄙的东西,如说谎、卑劣的心胸、狭隘的逐利者以及阿谀奉承的家伙。而奴隶道德正是把这些恶的东西说成是善,而把那些高尚道德说成是恶。尼采认为,古希腊的道德观属于主人道德,而基督教属于奴隶道德。就当时欧洲的状况,奴隶道德几乎遍及社会一切阶层,而主人道德却只能在少数优秀者身上发现,而且往往遭到压制和排斥,他自己就深深体会到这点。显然,尼采的道德理想,带有明显的阶级偏见,是一种反民主的贵族主义思想。
(4)论超人 尼采的另一着名主题是“超人”。“超人”是尼采关于人的理想类型,是其主人道德的化身。在他那里,超人首先是克服了人类本性的人,是由于出类拔萃而重新为价值立法的人。他是个创造者,但他首先必须学会控制和主宰自己的欲望是他学会控制自己的内驱力之后,他就能够由于自由选择的结果使自己有所成就。他将接受大地的一切并且不轻视自己的身体。超人创造世界,制定法律而自己不受法律限制。他创立新的价值原则,规定时代的面貌判断道德和文化的价值,而自己不受道德的约束。他掌握真理,却不理会什么理性、平等、自由。所以,超人是非人,一般人之于超人,犹如猿之于人。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是优秀民族的精华,是以自古希腊以来的英雄为材料铸成的。与超人正相反的是“未人”、“现代人”,也叫“善人”、“基督徒”之类的人。后者满足于没有价值的琐事和迷恋于世俗幸福,是人类未来的最大危险。但超人是一种寓言,尼采声称没有一个现实的人能成为超人,而只能为超人的产生准备条件,作出牺牲。但尼采又表示,超人并非一种无根底的空想,他是现实的人通过自我超越而可以达到的一个目标。
(5)论酒神精神 尼采于《悲剧的诞生》一书中的一个术语,用于阐述他的生命哲学。尼采认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他企图以悲剧的产生来肯定人生。尼采以希腊悲剧和宗教神话历史作依据,阐明对西方文化的批判观点。尼采说,希腊悲剧来自希腊的两种自然的艺术倾向,即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精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前者代表一种静穆的美和一种以冷静的理智来观察世界的精神;后者代表生命的活力,它不受任何限制。两者开始时各自发展,到后来才结合在一起,于是希腊悲剧就诞生了。
《悲剧的诞生》中酒神精神是理解尼采思想的一把钥匙。酒神精神的要义是肯定人生和肯定人生又以生命力的足够坚强为前提。酒神狄奥尼索斯,别号“巴克科斯”,对他的崇拜并非起源于希腊本土。古代希腊到苏格拉底时,由于只强调阿波罗的冷静理智,从而走向了纯粹的知性主义,使得西方文化失去了血肉。在荷马时代平民崇奉狄奥尼索斯,纪念他的庆典具有秘密仪式的特点,往往会变成狂欢暴饮,使参加者忘记平常的禁忌。因为他是种植葡萄和酿酒的庇护者与植物有密切关系,又被尊为经常死而复苏的大自然之神。一般认为,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起源于纪念他的仪式。尼采说:“所谓酒神现象:它唯有从力量的过剩得到说明。”悲剧快感表明了强有力的时代和性格,这是英雄的灵魂,它们在悲剧中自我肯定,坚强得足以把苦难当作快乐来感受。可见,能否肯定人生,关键在力量。所以,在尼采那里强力意志,就是酒神精神的别名。尼采认为,现代文化,由于悲剧精神的沦亡,远离人生的根本,贪得无厌的求知欲和世俗倾向暴露了内在的贪乏。因此他寄希望于悲剧的复兴。这种复兴,就是他的朋友歌剧作曲家理查·瓦格纳的音乐。“谁也别想摧毁我们正在来临的希腊精神复活的信念,因为凭借这信念,我们才有希望用音乐的圣火更新和净化德国的精神。”尼采为自己发现了悲剧与生命力的联系而得意地自称是“第一个悲剧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