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鲍恩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53页(1614字)

【生卒】:1847—1910

【介绍】:

美国哲学家,人格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鲍恩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累纳德维尔。1871年毕业于纽约大学,并在哈雷、巴黎和哥廷根等大学深造。1878年任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1910年4月1日死于波士顿。主要着作有:《斯宾塞的哲学》(1874)、《形而上学》(1882)、《伦理学原理》(1892)、《赎罪》(1900)、《上帝内在论》(1905)、《人格主义》(1908)、《康德和斯宾塞的批判考察》(1912)等。鲍恩从批判唯物主义、无神论和进化论的思想出发,去论证精神、自我的东西有其独立的根源,上帝的存在有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

(1)人格 人格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通常人们讲人格是指人的精神特质。但在鲍恩那里,它的含义有以下特点:(1)它是普遍的、宇宙的、抽象的人格,是世界的本体;(2)它具有现实人的自我、意识、个体性等性质,因而它又隐含着认识以人的主观性为标准,生活高于逻辑的意义;(3)它是整个世界的价值体现,整个世界和实在就是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人格,人格就是实在,就是价值。人格实质上就是神格,是上帝的代名词。之所以提出人格概念,是因为自然主义、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哲学把人的特质和精神属性归结为自然的、物质的产物。所以人格主义就要提出人格来进一步发挥唯心论和有神论思想中对人的精神特性的强调。

(2)论人格的意义 在鲍恩看来,人格是指“我们有思想、情感和意志,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还有一种自我控制的手段,也就是自己支配自己的力量,所以在经验中我们知道有个‘自我’和相对的‘自主’。这个事实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格。说得更确切一点,这就是‘人格’的意义。”鲍恩认为,人格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主体,是首要的存在,它决定着外部物质世界包括人的肉体的存在,也就是说,物质世界只有通过人格自我才能显露出来。人格具有能动的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它虽然是个人的唯一真实的存在,但不排斥他人与外物的存在。人的经验过程是心灵内部的创造过程,它作为上帝思想的体现而具有可靠性。通过上帝这一无限的人格,人们就有了共同的经验世界,共同的理性,从而可以彼此理解、相互交往。以上帝为主宰的世界体系是一个人格的伦理体系,社会历史结构是一个道德结构。

(3)论人格的价值 鲍恩人格主义的中心问题是宗教问题。他认为,宗教是哲学和人类精神生活的中心,只有了解了宗教,才能理解形而上学和逻辑,而且,宗教是伦理学的基础。因为在他看来,宗教的本性就在于在现象的后面看出一个统一的整体,创造一种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的渴望,而这些正是人格的价值所在。

(4)论人格自由 鲍恩认为,人的精神世界不是专注于客观现实方面,而是向超验(神圣)的东西开放的;人的精神世界及其理想的实现在于未来,个人的存在通过未来才具有自己的意义。由于精神的这两重特性,人格主义对自由的理解就是超越人的当下的存在的框架,实现人的选择的意愿。

人格主义的这种自由观,同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对自由的理解相近而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自由观不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如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在于以每个个人为本体的、自己负责的自我选择。而人格主义和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则认为,人的个体世界的自由应与某种超个人的绝对存在的自由联系在一起。基督教的上帝决定了人格主义超验自由的涵义:使人看到自身的局限,人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超越这个局限,这种超越才是真正的自由,没有作为绝对精神存在与未来目标的上帝的召唤,人的追求、人的使命、人的内心的开放、人的精神的超升、人的自由,都是没有最后根据的。

上一篇:布拉德雷 下一篇:奥伊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