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奥伊肯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54页(1639字)

【生卒】:1846—1926

【介绍】:

德国哲学家,精神生活哲学倡导者。1863年就学于哥廷根大学,毕业后任大学预科教师。1871年受聘为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与尼采同事。三年后,即1874年任耶拿大学哲学教授,以后,在该大学执教达45年,直到1920年退休。19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12——1913年曾任哈佛大学交换教授。1914年在东京任客座教授。其主要着作有:《精神生活的统一性》(1888)、《为精神生活而战斗》(1896)、《宗教与生活》(1911)、《生活的意义与价值》(1908)、《社会主义分析》(1921)、《奥伊肯的生活、工作及旅行自述》(1922)、《哲学导论》(1925)等。奥伊肯最初是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1874年在耶拿大学任教后,转向精神生活哲学的研究,晚年侧重宗教哲学的研究。

在19世纪80年代,奥伊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实证主义——自然主义的世界观的反对者在耶拿大学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他力图根据古典唯心主义的传统来建立精神形而上学,同时把费希特的自我能动的思想与基督教的观点结合在一起,其某些原理属于生命哲学。他的精神生活哲学否定自然主义和理智主义,反对海克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唯物主义。他认为精神生活(精神世界)的独立性、永恒性和统一性是哲学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范畴。“精神生活”是感官经验以外的“实在”,是动态性的创造力、自然界和真理的根源。凡是时空内的一切,都由此而得到意义与价值。对“精神生活”不可下定义,但它又是人类经验的部分。人类可以根据它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历史、道德、科学、艺术和宗教的诸端,不断奋斗,创造新价值来达到它。奥伊肯认为,精神价值就是后人占有先人的成就。精神价值是人一生最高的价值。人处于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相交处,一方面靠自然界生活,一方面又加入精神世界,以与自然界战斗,战斗的结果,精神克服物质的阻力,取得胜利。这种胜利是宗教的胜利,是精神生活达到宇宙的精神生活,亦即达到绝对自由的境地,这种绝对自由的境地,便是一种神的生活。

精神生活系统 奥伊肯的精神生活哲学的重要范畴。指在人类的发展中一种潜伏的原则。它具有一种内聚力:没有它,人类生活,世界生活将成为一盘散沙。奥伊肯认为,精神生活是人感官精神以外的实在,它本身具有一种普遍性的联合力,原动力,创造力,凡时空之内的一切都由此而得到意义与价值,精神生活表现在现实中,但现实应包括现在和历史。历史是精神生活的枢纽和具体化。历史本身即是精神生活克服原来的散漫性与孤立性的历程,是一种内在生活的具体发展史;历史上的冲突与矛盾,乃是历史与现实的中心。奥伊肯认为,精神生活是一个进化过程,分初级和高级两大阶段,初级阶段是自然生活,即根据生物学上所谓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本能所过的生活;高级阶段则是人经过有目的、有理想的生活而达到一种“与天地合一”的最高境界,人因此也获得了绝对自由。在这种境界中,每一特殊事物,都是整体一部分。据奥伊肯说,是生活系统将历史的实在置于一框架之下,再从此立足点将特殊的形式推到一切不同的现象之中。在《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斗》一书中,奥伊肯把历史上的文明和近代文明作了对比,认为古希腊文明所产生的是以形象为本的精神生活系统,是美的生活系统,它把宇宙、国家、个人看成是艺术品,于杂多中见统一,于变化中见不变,和谐与理性是生活的最高理想。这是静态的宇宙观。中世纪的精神生活系统以灵魂或感情为主,以爱为最高理想,仍未能摆脱静态的宇宙观。近代开始了以“力”为主的生活系统,它注重个别元素的关系与变化,注重个人生活、个人解放,以功利或效用为最高理想,因而可称为动态的宇宙观。依奥伊肯的看法,历史上的生活系统虽然可贵,但仍不足以应付当前文化的危机。他企图在否定历史上的生活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精神生活系统。

上一篇:鲍恩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