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怀尔德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71页(1069字)

【生卒】:1902—

【介绍】:

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1902年生于芝加哥。曾就学于哈佛大学,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7—1961年在哈佛大学任教,讲授哲学。1961—1963年任西北大学哲学系主任。1963—1969年任耶鲁大学哲学教授。1969年退休。其主要着作有:《柏拉图关于人的学说,实在论文化哲学导论》(1946)、《实在论哲学导论》(1946)、《回到理性,实在论哲学论文集》(1953)、《存在主义的挑战》(1955)、《人类自由和社会秩序》(1959)、《存在和自由世界》(1969)等。怀尔德在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持实在论观点,从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转向存在主义,成为美国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十年代初期,在《现象学和形而上学》一文中,怀尔德开始通过现象学走向存在主义。五十年代中期,在《存在主义的挑战》等着作中他已完全转到存在主义立场。怀尔德是一个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主张用基督教哲学弥补存在主义原有的弱点,使得信仰和理性相互和解,既满足人对理性的追求,又给政治和道德的实践提供一个价值根据,保持一种弹性的、辨证的应力关系,以期建立存在主义类型的宗教哲学。

论存在主义 怀尔德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反抗运动,是对悠闲懒散的乐观主义、科学主义、唯物主义的挑战,以激起人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具体地体现出西方文明的两大理想——自由与个人尊严。怀尔德认为,存在主义来源于希腊哲学传统和基督教传统,基尔凯戈尔率先将两种传统结合起来,提出了“存在”的思想。认为存在主义在美国也有其思想根源,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就是“美国的第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怀尔德认为,存在主义的特点及成就在于用现象学的方法考察通常受到忽视的人的体验、人的生存、即考察人的意识及其结构、感觉的各种方式、选择及其条件等等,从这些出发,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以人为核心的本体论哲学,一种哲学的人类学。存在主义还把现象的方法应用于研究人的选择等,建立了一种以人的自由为基础的伦理学理论。但是,存在主义没有提供一种新的自然哲学。存在主义注意人的心境和情感,但走向了反理性主义;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道德相对主义,但反对社会交往,近乎于病态的个人主义。因此,怀尔德主张用基督教哲学弥补存在主义原有的弱点,主张信仰和理性相互和解,保持一种弹性的、辩证的应力关系。认为信仰和理性“应当象圆拱门的两个拱面那样,它们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按各自的方式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篇:伽达默尔 下一篇:波亨斯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