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索尔任尼琴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08页(2374字)

【生卒】:1918—

【介绍】:

原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父亲是沙俄军队的炮兵军官,1918年夏天一次意外事故身亡。6个月后,索尔任尼琴出世。1924年,母亲带着他迁居罗斯托夫。在那里,索尔任尼琴受到最初的教育,1936年离校希望成为一名作家。在罗斯托夫此愿难以实现,便进大学学习物理和数学,同时听了两年文学函授课。后到罗斯托夫地区的莫罗佐夫卡当物理教师。1941年10月卫国战争中应征入伍,次年任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升大尉衔。后参加了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斗和向德国的进军。1945年2月,在争夺科恩尼斯堡战斗中,因在私人通信中对斯大林有不敬之辞而遭逮捕,处8年徒刑和“永久流放”。直到1956年他才从“永久流放”中解脱。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和物理教员。1962年11月苏联《新世界》杂志登了索尔任尼琴的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是苏联第一部反映劳动营生活的小说,引起国内外评论界的震惊,名声大噪,并受到赫鲁晓夫的公开赞扬。1963年,索尔任尼琴加入苏联作家协会,1967年5月16日向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代表散发“公开信”,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1968年在西欧发表谴责苏联劳改营的“残酷”和“不人道”的长篇小说《癌病房》和《第一层地狱》。1969年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理由是“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藉着它,承续了俄国文学之不可或缺的传统。”1974年2月他被拘留,并开除国籍,驱逐出境,流亡瑞士,后移居美国。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1914年8月》;短篇小说《克列切托夫卡车站事件》、《玛特辽娜的家》、《带围腰的扎哈尔》等。他的主要思想是要人们说真话,不虚伪,不惧权,不媚俗。1978年6月他在接受哈佛大学名誉博士时,谴责西方基督教责任荡然无存,西方精神日益破产。他的名言是:“一句真话要重于整个世界。”

(1)世界将由美来拯救 索尔任尼琴认为,美的本质里有一种绝对不争的真理。他说,一个人可以写一篇政治讲稿、杂志论文,并且做到使它结构严谨,文词通畅;但是人们也可以写一篇观点正相反的东西,同样结构严谨,无懈可击。它们都叫人相信,其实说穿了都毫无道理,它们建立在错误、谎言上。要是肯定地相信某一观点,只能是庸人自扰。索尔任尼琴认为,只有美才能以无比的力量捕捉我们,吸引我们。隔代的人也不会否定它的价值,要拯救今日的世界,必须由美来完成。

(2)论人 索尔任尼琴认为,世界复杂而多样:事有远近,缓急不同,社会有新旧之分,阶级存贫富差别,判断事物的标准都不一样。人们为免除个人深陷痛苦之中,往往把不同于自己见解的观念抛开,因此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尺度为标准,过分自信地用来衡量世界。结果往往认为严重、痛苦、无可忍耐的一切,在实际生活中并非如此,只不过它们和我们最切肤相关。索尔任尼琴说,人的短见和堕落就在这里,一些隔得较远而不切肤相关的事,只要今天不迫近眉梢,即使哀声遍地,尸骨盈野,他也认为事有可忍而袖手旁观。索尔任尼琴认为,这种缺乏彼此了解将带来加速毁灭的威胁。

(3)论青年 索尔任尼琴认为,年轻一代无知而又不了解人生的痛苦,他们除了性交之外毫无所知,他们重蹈前人的悲剧而以为是新发现。索尔任尼琴说,中国大陆红卫兵运动的败行竟被认为是金科玉律,一成不变地为青年人所效仿,他认为,青年的庸俗无知在于他们缺乏对人性基本的了解,青年的天真浮浅在于他们没有经验的自信。索尔任尼琴认为,人们应该劝导青年,数说青年。但社会上一些人不但不去驳斥他们少不更事,反而巴结他们,讨好他们,以免被讥为守旧、落伍。索尔任尼琴认为,这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其实是所谓的“桎梏性的进步遐想”。

(4)谎言和暴力 索尔任尼琴认为,谎言和暴力是交织不分的。如果没有谎言,暴力就不会幸存,只要谁宣称靠暴力行事,必定以扯谎为后援。开始时暴力可能肆无忌惮,但一旦力量薄弱需要加强,就会感到周围空气稀薄必须靠谎言所散布的烟幕来生存,借虚伪的言辞来掩蔽。一旦谎言消散,暴力亦随而裸现、衰弱、无能,随即溃败。索尔任尼琴说,任何有勇气的人,很容易战胜谎言和暴力,只要他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就行。他还认为,和谎言短兵相接时,艺术总是能够得胜。

(5)论人类社会 索尔任尼琴认为,人类社会由于人性自身的黑暗始终没有能有所进步,他说,我们生存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残酷,一切教人惊心动魄的劣迹败行,始终没有终止的迹象。他说,人类穴居时期原始野蛮的感情——贪、妒、恣意的彼此仇恨等等——在泛滥过程中,竟以阶级斗争、种族斗争、集体或工会斗争等响亮的化名出现,粉碎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使之陷入空前混乱的局面。初民好勇斗狠的顽劣品性竟被演化升华为理论标准,而成为合乎道统的一种美德。索尔任尼琴说,在人类社会,只要还存在公众的知足常乐心理,只要他们委曲求存,“慕尼黑精神”就不会退堂成为历史的陈迹,也决非一时代的插曲,它永远会威胁人类,奴役人类。

(6)为人类而艺术 索尔任尼琴认为,世界文学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不是空洞而没有实体的东西,更不是研究文学的专家学者所臆造之词,它具有一定形态,蕴含人类共同精神和心灵,反映人类精神的趋向统一。他说,艺术是人类生存最微妙而又最要紧的工具之一。因此,作家的责任就是作为民族语言的代言人,结合民族进而结合世界,为人类而艺术。

上一篇:伯尔 下一篇:卡尔维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