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世硕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40页(846字)

【生卒】:生卒年不详

【介绍】:

战国初期思想家。在人性论方面,世硕提出“性有善恶”论,构成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派,故常被徵引,对后世亦颇有影响。关于其人及其事迹,已不可详考。《汉书·艺文志》说:“世子二十一篇,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王充《论衡·本性篇》说世硕是周人。说明世硕其人,自汉代已搞不清楚。对于其思想,也仅有《论衡》一书略有记载,但已属语焉不详。《艺文志》所着录世子二十一篇及《论衡》所记世子《养性书》一篇均已失传。

性有善恶论 据王充《论衡·本性篇》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情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性〕书》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又《孟子·告子上》引公都子的话说:“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或兴则民为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为君而有象,以瞽为父而有,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公都子所举两种或说,正与《论衡》所载世硕、密子贱等之说相一致。从王充或孟子的记载来看,世硕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或善或恶的属性,它们是与生俱来,不可离开的。但人的善恶兼有的本性又与后天的培养有重要关系。也就是说,要保持和发扬善性则在于“养”;恶性的存在与表现也在于“养”。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可以决定原有的“善”或“恶”的相互消长。即后天养之善性,则使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使恶性不断增长。世硕的这种人性论,主要强调性中兼有善恶,故发展其中善性则是善人,发展其中恶性则成恶人。世硕“性有善有恶”的说法带有人性二元论的色彩。一方面承认人有先天的善恶本性,同时又强调先天具有的善恶本性,在很大程度上又要受到后天环境和条件的制约。这种善恶二元论的人性理论对中国后来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上一篇:告子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