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告子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39页(2054字)

【生卒】:约前425—前339

【介绍】:

战国时期思想家。其生平事迹不详,着作亦早佚失。东汉赵岐认为,告子姓告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焦循《孟子正义》认为,“赵氏以告子名不害,盖以为即浩生不害也”。他又引考据家阎若璩说,浩生不害与“见公孙丑之告子,及以告子题篇者,自各一人”。《墨子·公孟篇》有:“告子曰:墨子言义而行甚恶,请弃之。子墨子曰:不可……”云云,盖告子或早于孟子亦未可知。故近代梁启超亦云:“告子……恐是孟子前辈”可能即本于此。总之,告子生平事迹目前尚不能详考。有关其思想的一些零星材料仅存于《孟子》一书的《告子篇》中。据《孟子·告子上》所引材料,可知告子是战国时期一位重要思想家。在人性理论方面,告子提出“生之谓性”、“仁内义外”等命题,并以“杞柳之喻”、“戕贼之喻”、“端水之喻”、“犬之喻”等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其“性无善恶”的主张。这些思想和比喻对中国人学理论中的人性论思想的发生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

(1)性无善恶论 据现存《孟子》一书的引文及孟子与告子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的辩论可知,告子是主张“性无善恶”论的。告子认为,“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桮、棬”是指用柳条编成的胎坯,加以漆物,成杯盘等漆器。告子认为,人的本性不是仁义,这就如同柳条与用柳条编就的桮棬一样,仁义是矫揉本性而成的,因此它不是人性中本来固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也就是说,人们生来就具有的本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善恶都是经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形成的。这就象白纸、白雪、白羽,随外界环境的习染而变化颜色一样。由此他得出结论说:“性无善无不善也。”为了进一步论证“性无善无不善”,告子又举水为例。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这是说,水性无所谓东流西流,其流向完全取决于环境和条件。人性也是如此,无所谓善恶,而完全取决后天的环境和条件。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就其强调后天人为说,其人性论具有合理因素,成为封建时代打击天赋道德论的有力武器,在中国人性论史上有重要意义。

(2)生之谓性说 告子既然主张“性无善无不善”,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的本质?所谓“性”有何意义?告子对上述问题也作了回答。《孟子·告子上》载:“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从这段话中,按孟子的反驳,告子的所谓“生之谓性”,是指人的生理性能,特别是“食”、“色”两种性能和欲望,也就是说,告子是以人的生理性能和欲望为人性的本质,亦即《告子上》下文所引告子曰:“食、色、性也。”告子以食欲、性欲、情欲等自然属性为人的本质属性,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共同点,不承认人生来具有先天的道德属性。从这一意义上说,告子“生之谓性”的命题,具有合理因素,成为后世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有力武器。但就其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方面说,“生之谓性”的命题,又抹煞了人性和兽性的区别,故遭到孟子及后来一些思想家的批评。告子把人性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就其理论思维的特点说,是把人看作为一个感觉体,因为情欲的满足是通过人的感官的感受而得。因此这种人性论属于人学史上感觉论的类型。

(3)仁内义外说 告子在强调“生之谓性”的同时,又主张“仁内,义外”。他说:“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这是说,仁爱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而义则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他举例说:“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告子的意思是说,我自己的弟弟我就爱,别人的弟弟我就不爱,爱不爱是以我为主,所以说“仁内”。我自己家里年长的人我尊敬,别的地方年长的人我也尊敬。尊敬不尊敬,是由年长来决定的,就譬如看见一个白的东西,我就说它是白的,我这样说,是外界的白决定的;所以说“义外”。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在于强调:“仁”与“义”两种道德观念是有区别的,“仁”作为“内”,主要表明它是人的一种主观感情;而“义”作为“外”,主要说明,人的行为是外在的表现。告子反对孟子把“义”说成是天赋的,企图证明人的主观感情与外在表现的关系是一种内外关系。但由于“仁内义外”说表达的不甚清楚,故遭到孟子及墨子后学的批评。墨子后学认为,仁、义与内外的关系乃是爱(仁)利(义)与所爱所利的关系,“爱利不相为内外(都是内在的),所爱所利不相为外内(都是外在的)”这是说“爱利”(“仁义”)等道德观念都是客观对象(所爱所利)的反映,不能分为内外。由此批评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在逻辑上是犯了“狂举”的错误。

上一篇:《管子》 下一篇:世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