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李贽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470页(4125字)

【生卒】:1527—1602

【介绍】:

中国明代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祖先曾航海外洋,通晓外国语言。幼时随父亲读书,嘉靖三十一年中举。选就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后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晚年生活无定,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遭逮捕,并死于狱中。李贽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当时封建社会自身所有的各种弊病暴露无遗,资本主义萌芽已在许多领域里出现。这一切都对李贽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李贽曾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后来他接触王守仁心学,思想发生变化,“乃知得道真人不死,实与真佛、真仙同,虽倔强,不得不信之矣”。晚年又接受了禅宗的观点,相信万法尽在自心,基本上形成一个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值得提出的是,尽管李贽的思想基本上属于王守仁学派,但是,他反抗封建正统的思想,则大大突破了王派的思想范围。李贽的人学思想也显示出这个特点李贽将王守仁的“良心”、“本心”改造为“童心”。认为“童心”是人的一种天真纯朴、先天存在的精神状况。因为人人具有“童心”,那么,佛与众人、圣人与众人、达官显贵与平民百姓、男人与女人在德性和智能上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人类天然平等。李贽认为,“童心”首先为生存需要,而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便是穿衣吃饭,所以,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从这一点进一步推理得出,人性之自然表现就是追求物质利益,自私是人的天性。从而充分肯定了人的“私”、“私心”存在的合理性。李贽还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系其四体”,导致人性丧失的罪恶;要求不要高视圣人,不要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而要尊重自己,率性而为,使天下人之个性皆有所发展尽管李贽的思想有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但是,他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强烈反抗,启迪了“五四”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李贽的主要着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1)童心者,心之初也 李贽将王守仁的“良心”、“本心”改造为“童心”。认为“童心”是人的一种天真纯朴、先天存在的精神状态。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可见,“童心”就是“真心”、“本心”。人在儿童时代,都有一颗纯真朴实、至善无瑕的童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就是说,人的知觉益广,好名、好利之心产生,便泯灭童心。李贽认为,读书明理,目的在于保持童心,如果读书明理,反而泯灭童心,就不如不读书。为了保持童心不受损害,应该减少以至避免闻见的知识。他说:“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干?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就是说,读书,即使读圣贤典籍,也要警惕,不要丧失童心。李贽的“童心”说,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正统御用文人的虚伪,并包含有个人自觉的萌芽,但是,这个学说本身却失之于空洞、抽象。

(2)“致一之理”的平等观 李贽从人人都具有“童心”的观点,推论出人类天然平等。李贽说:“天下无一人不生知”,“生知者便是佛”,“既成人矣,又何佛不成,而更等待他日乎?天下宁有人外之佛,佛外之人乎?”就是说,人人都有“生知”,即天生的知觉能力;具备天生知觉能力的人便是佛;既然成就了人,也就成就了佛;天下没有人之外的佛,亦没有佛之外的人;人就是佛,佛就是人。李贽又说:“同是此心之故物,而新新不已,所谓日月虽旧而千古常新者是矣。……故圣人之意若曰:尔勿以尊德性之人为异人也,彼其所为亦不过众人之所以能为而已。人但率性而为,勿以过高视圣人之为可也。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又说:“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勿下视世间之夫妇也。”“夫妇所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勿高视一切圣人也。”就是说,不仅佛与众人平等,而且圣人与众人也是平等的。李贽又进一步论说,指出达官贵人与普通百姓一样,也是人人平等。他说:“侯王不知致一之道与庶人同等,故不免以贵自高。高必蹶下其基也,贵者必蹶贱其本也,何也?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特未之知耳。”应该注意的是,李贽并不是简单地沿用传统的“舜与途人一”命题,而是指出圣人与凡人之间、达官贵人与普通百姓之间,在德性、智能等方面都是一样的;“下视”凡人,“高视”圣人都是错误的。李贽关于人类平等的论证在理论上是有深度的。

(3)男女平等观 李贽在论述佛与众、圣与凡、官与庶平等时,特别强调男女平等。他说:“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子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就是说,男与女有区别是对的,但这种区别并不能说明男女在见识、智能上必有高低。见识有长短的区别是对的,但不能说男子的见识都高明,女人的见识都短浅。男女在见识、智能上是平等的。

(4)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李贽针对理学家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否定人欲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的作法,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自然人性论。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穿衣吃饭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人人都具有的童心,亦是合乎道的。衣与饭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只有满足了人们穿衣吃饭的基本物质欲求,社会才能存在,才是符合“道”的。

(5)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李贽在肯定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同时,进一步肯定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性之自然表现,自私是人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故官人不私以禄,则虽召之必不来矣;苟无高爵,则虽劝之必不至矣。虽有孔子之圣,苟无司寇之任、相事之摄,必不能一日安其身于鲁也决矣。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然则为无私之说者,皆画饼之谈,观场之见,但令隔壁好听,不管脚跟虚实,无益于事,只乱聪耳,不足采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所谓“私”是指人类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欲求。所谓“私心”是“自然之理,必至之符”,是“童心”的显现。李贽例举历史上许多事例,说明“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肯定追求富贵是正当的、合乎德性的。李贽还说:“为好货,为好色,为勤学,为进取,为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就是是,满足“好货”、“好色”等等物质欲望,是平民百姓乃至达官贵人、圣人、贤人的共同要求,只有能真实反映这种要求的话,才是“真迩言”。李贽又进一步把“迩言”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夫唯以迩言为善,则凡非迩言者,必不善。何者?以其非民之中,非民情之所欲,故以为不善,故以为恶耳。”凡是符合民情、能够满足百姓物质欲望的言行就是善的;否则,违背民情,不能满足百姓物质欲望的言行就是恶的。李贽的学说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6)“率性而为”的个性自由说 李贽揭露封建制度“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系其四体”,从而使人性丧失的罪恶,提出人要“率性而为”的个性自由说。李贽提出,人要尊重自己,率性而为;不能高视别人,贬低自己。他说:“尔勿以尊德性之人为异人也,彼其所为亦不过众人之所能为而已。人但率性而为,勿以过高视圣人之为可也。”所谓率性而为,不要因为外在的原因而对自己的意志加以压制,而是依据个人内心的真正愿望来行事。“怕作官便舍官,喜作官便作官;喜讲学便讲学,不喜讲学便不肯讲学。此一等人心身俱泰,手足轻安,既无两头照顾之患,又无掩盖表物之丑”。李贽承认个性的差异,说:“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尽管个性有千万种,但是,还是应该让天下所有人都能依据自己的愿望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就其力之所能为,与心之所欲为,势之所必为者以听之,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显然,李贽提倡积极发展个性,要求个性自由,这个思想对于抨击封建制度是有积极意义的。

(7)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要发展个性,要求个性自由,首先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对待贤圣,如何看待贤圣之言。李贽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人首先要相信自己,尊重自己,以自己的独立主张来判断是非、善恶、曲直。人要自尊、自立,就必须有骨气。李贽说:“能自立者必有骨也。有骨则可藉以行立,苟无骨,虽百师友左提右絜,其奈之何?”李贽嘲笑了盲目师从“圣贤”,“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人是“矮了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是一犬,“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李贽的思想对封建圣贤的权威性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上一篇:王廷相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