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康有为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504页(6336字)

【生卒】:1858—1927

【介绍】: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原名祖治,字长夏,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接受传统儒学教育,深受《易传》变易观、今文经学的三世说、《礼记》的“小康”“大同”思想、陆王心学和佛学、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等的影响;同时,又接受从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学说。80年代走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道路,并开始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撰写《人类公理》(后改题《大同书》),从1888年起,连续向光绪皇帝上书,要求变法维新。同时,先后在广州长兴里、卫边街邝氏祠等处讲学,宣传其变法理论。光绪十七年和二十四年先后出版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宣传托古改制思想。甲午战争失败后,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同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光绪二十四年被任命为总理衙门章京,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这期间,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家,在哲学上,构建起以“元”为体的本体论,“元”有时被释为物质性的“气”,有时又释为精神性的“知气”。把“元”赋予于人,便是不忍人之心,即仁;人们凭着这一仁爱精神,可以创造万物。他强调变易和进化,认为变易和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他面对封建专制制度对人的束缚,对人性的摧残,提出“性实则全是气质”的自然人性论和“去苦求乐”的人生目的论;他积极宣传平等、博爱思想,提倡个性解放,并设想出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变革现状,发展资本主义的积极呼声。维新运动失败后,他逃亡海外16年,到过日本、加拿大、欧洲、印度等地。这期间由于顽固坚持改良主义立场而逐步蜕变成为保皇复辟的代表人物。他在各地组织成立“保皇会”,并参加1917年7月由张勋在北京发动的复辟政变,预先起草“诏书”,拥清废帝溥仪为皇帝。他还积极鼓吹“尊孔读经”,1913年当选为孔教会会长,为当时的尊孔逆流推波助澜,成为时代潮流的反动者。

(1)天即人而人即天 康有为以“元”为世界的本体,他说:“天地之始,易所谓乾元统天者也。天地阴阳四时鬼神,皆元之分转变化,万物资始也”。那么,“元”究竟是什么?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康有为在某些时候将“元”解释为物质性的“气”,并说:“凡物皆始于气。既有气,然后有理。生人生物者,气也”。这实际上是遵循了气一元论的路线,主张自然界及人类社会都是由气构成的。但是,康有为有时又把“元”同精神、意识等相混同,并加上些近代科学的概念。提出具有近代特色的“天人合一”论。他说:“不忍人之心,仁也,电也,以太也”。“神者,有知之电也……无物无电,无物无神。神者,知气也,魂知也,精爽也,灵明也,明德也,数者异名而同实”。又说:“魄者,脑气之白团及腰之白肋如块者。周身之脑气筋专司运动,微有知觉强厉不化者,知气也、灵魂也、略同电气,物皆有之。”可见,精神、灵魂如同物质的“电”,可以离开身体而独立存在,同时,“电”也被赋予道德的属性,即“仁”与“爱”能够象“电”一样,沟通万物,使人我一体,物我一体,天人一体。他说:“盖仁与知皆吾性之德,……物我一体无彼之界……,物即己而已即物,天即人而人即天,凡我知之所及即我仁之所及……。”康有为从“气”一元论出发,结果却是用精神包容物质,用主观意识包容客观世界,这是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寻找不到革命力量的哲学表现。

(2)性实则全是气质 康有为就我国先秦时期关于人性论的辩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告子生之为性,自是碻(确)论,与孔子说合”。孔子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在他看来,孔子“言相近者谓出于禽虫之外,凡为人者必相近也,不称善恶。至于习于善,习于恶,则人为之矣,故相远也,其言至矣”。所以,“凡论性之说皆告子是而孟子非”。即主张告子的“生之谓性”说。他又进一步对性作了解释。他说:“性者,生之质也。”“夫性者,受天命之自然,至顺者也”,“不独人有之,禽兽有之,草木亦有之,附子性热,大黄性凉是也”。“人禀阴阳之气而生也。能食味、别声、被色,质为之也。于其质宜者则爱之,(于)其质不宜者则恶之,儿之于乳已然也。见火则乐,暗则不乐,儿之目已然也。故人之生也,惟有爱恶而已”。这里所说的人性,是指人的自然本能、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既然是自然生成的,不外是食味、别声、被色之类,以及基于这些本能活动而产生的爱与恶,它本身就无所谓善恶。康有为还认为,爱与恶做为性之自然,不仅人类具有,禽兽也具有。他说:“虽然,爱恶仁义,非惟人心有之,虽禽兽之心亦有焉,然则人与禽兽何异乎?曰:异于其智而已。其智愈推而愈广,则其爱恶愈大而愈有节,于是政教礼义文章生焉,皆智之推也。”人异于禽兽之点在于人有智慧。人的智慧愈发达,其爱与恶就愈向高级阶段进化,并且就愈能自觉加以节制。康有为根据这种自然人性论,对程朱理学的封建人性论提出了批判。他说:“程、朱分性为二,有气质,有义理,研辨较精,仍分为二者,盖附会孟子。实则性全是气质,所谓‘义理自气质出,不得强分’也。”“性实则全是气质”的命题,作为康氏早期思想,具有一定的反传统性质,即承认人的生理欲望的合理性,否定了天赋道德论,具有进步意义。

(3)“人生有欲,必不能免”的情欲论 康有为从自然人性论出发,认为“性”与“情”是不可分割的,认为“其爱恶存者名为性,其爱恶发者名为情”,“夫喜欲乐哀,皆爱之属也,惧怒皆恶之属”。由此他得出“人欲”与“人情”是不可避免的结论。他指出:“夫人生而有耳目口鼻之体,即有视听言动之用,即有声色臭味、男女之欲,人生有欲,必不可免也。人之欲,以礼法制而寡之则可,绝而去之不能也”。又说:“凡为血气之伦必有欲,有欲则莫不纵之,若无欲则惟死耳。”这就是说,“人欲”不是恶,以“礼法”节制可以,绝灭是不行的。只有合理地满足人的欲求,才是人道之善,康有为在充分肯定人欲的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上,并没有主张纵欲,而主张节欲,他认为“人生而有欲,而之性哉,欲无可尽,则当节之”。“纵欲太过则争夺无厌,故(圣人)立教以持之,许其近尽而禁其逾越”。康有为特别谈了个人之欲与群体之欲的关系。“如使一人独生,则听其自由可也,然人非独生,礼为众设,若听一人之自由,必侵犯众人之权限,不可行也,故不能不治之以节,饰之以文。……凡为人即有是伦,有其伦即有其义,……其名分地位各有所宜,故其道义事为各有所合,此为人道之义”。这就是说,个人生活于群体、社会之中,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如果个人只知利己,一味纵欲,必然侵犯他人的权限,严重者会导致争夺,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为此,个人的节欲是满足群体欲望的需要。

(4)“去苦求乐”的人生目的论 康有为认为,“去苦求乐”是人生之目的。他说:“普天之下,有生之德,皆以求乐免苦而已,无他道矣”。又说:“适宜者受之,不适宜者拒之,故夫人道只有宜不宜,不宜者苦也,宜之又宜者乐也。……为人谋者,去苦以求乐而已,无他道矣”。康有为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人类“日益思为求乐免苦之计,是为进化”。人们正是在“求乐免苦”的动机支配下,不断为满足自己的欲求,改善、提高自己的生活处境而追求,而奋斗,从而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前进。同样,人类社会的一切礼乐政教、伦理道德,都是依据人情人欲之要求而产生的,所以,是否有利和满足于人们“求乐免苦”的要求便成为判断是非善恶、治乱文野的标准。康有为说:“立法创教,令人有乐而无苦,善之善者也;能令人乐多苦少,善而未尽善者也;令人苦多乐少,不善者也”。“一切政权,无非力求乐利生人之事。故化之进与退,治之文与野,所以别异皆在苦乐而已。其令民乐利者,化必进,治必文;其令民苦怨者,化必退,治必野。此天下之公言,亦已验之公理也。”康有为肯定了追求幸福、快乐,避免痛苦的道德意义,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要求人权的愿望。

(5)人道者,依人以为道 康有为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提出“人”来与程朱的“理”相对立。程朱学派倡导“天理”主宰一切,以“理”压人,康有为则主张,宇宙间“人”是最可宝贵的。他说:“火齐、木难、水晶之珍,人犹宝之”,“人”是“天地之英”,“故圣人不以天为主,而以人为主也,是‘天理’二字非全类者”。他还认为“人”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是圣人创教传道的根据,“道不离人,故圣人一切皆因人情以为教”。康有为对“人道”作出明确的说明,认为“人道者,依人以为道。依人之道,苦乐而已。为人谋者,去苦以求乐而已,无他道矣”。他所谓的人道主义,简言之就是“去苦求乐”。何为苦?“总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而已”,“吾救苦之道,即在破除九界而已”。又说:“凡人之情,身体受缚则拘苦无量,魂知受缚则神明不王。若夫名分之限禁,体制之迫压,托于‘义理’以为桎梏,比之囚于囹圄尚有甚焉。君臣也,夫妇也,乱世人道所号为大经也,此非天之所立,人之所为也。而君之专制其国,肉其臣民,视若虫沙,姿其残暴。夫之专制其家,鱼肉其妻孥,视若奴婢,恣其凌暴。……有所压制,而欲人道至于太平,享大同之乐,亦最为巨得而不得不除之也。”可见,康有为“去苦求乐”的人道主义原则,实质上就是要求去掉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封建家族宗法制度为中心的重重封建罗网,免除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之苦,求得个性自由解放之乐。康有为的人道主义思想,标志中国人学由古代进入了近代。

(6)有性无学,人人相等 康有为认为人人生来平等,人性相近。差异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才产生的。他说:“凡此体肤才智,等是人也,孔子所谓人非人能为,天所生也。……故谓之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同是天子,实为同胞。”又说:“人人既是天生,则直隶于天,人人皆独立而平等。”而现实生活中人品的高下是由于后天学习努力程度不同所致。康有为在《长兴学记》中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说:“人性必不远,故孔子日‘性相近也’。夫相近则平等之谓,故有性无学,人人相等同是食味别声被色,无所谓小人,无所谓大人也。有性无学,则人与禽兽相等,同是视听运动,无人禽之别也”。“孔子曰:‘习相远’。习即学也,惟其学相远,故人与禽曾相远,人与人相远,学人与学人相远,其相远之道里,不啻百十里也,不啻千万里也,不啻亿兆里至于无可计议无可知识里也。”康有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其“人能学则贵”,“顺而率性者愚,逆而强学者智”,“博学则胜于陋学”等思想,对于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以近代平等思想解释孔子的“性相近”,亦表明近代人学对古代人学的继承与扬弃,具有鲜明的近代特点。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后天的学习作为区别“大人”与“小人”的标准,无疑是倒果为因。

(7)天予人权,平等独立 康有为汲取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念,又用中国传统思想加以改造、整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理论。康有为说:“人皆天所生也。固为天之子,同此圆首方足之形,同在一种族之中,至平等也。”“天之生人也,使形体魂知各完成也,各各自立也,此天之生是使独立也”。又说:“人人独立,人人平等,人人自主,人人不相侵犯,人人交相亲爱,此为人类之公理。”康有为以这个理论为武器,对封建纲常的等级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说:“若夫名分之限禁,体制之迫压,托于义理以为桎梏,比之囚于囹圄尚有甚焉。君臣也,夫妇也,乱世人道所号为大经也,此非天之所立,人之所为也。而君主之专制其国,鱼肉其臣民,视若虫沙,恣其残暴。夫之专制其家,鱼肉其妻孥,视若奴婢,恣其凌暴。……人天所生也,托籍父母生体而为人,非父母所得专也,人人直隶于天,无人能间制之”。康有为明确指出,封建的“三纲”“失人道独立之义,而损天赋人权之理”。他表示“采得大同、太平、极乐、长生、不生、不灭、行游诸天、无量、无极之术,欲以度我全世界之同胞而永救其疾若焉,其惟天予人权、平等独立哉”。即运用“天赋人权”理论来拯救人类。康有为还比较西方各国的情形,指出:“凡多为阶级而人类不平等者,人必愚而苦,国必弱而亡”;“凡扫尽阶级而人类平等者,人必智而乐,国必盛而强”。人平等的程度与国民苦乐、国家富强的程度是成正比的。他呼吁:“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则太平之效渐着矣”。

(8)男女平等,各自独立 康有为在宣传人人平等的思想时,特别强调的是男女平等。他说:“全世界人欲去家界之累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矣,此天予人之权也;全世界人欲去私产之害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矣,此天予人之权也;全世界人欲去国之争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矣,此天予人之权也;……”由此可见,男女不平等是现实社会中各种不平等之根源。康有为针对广大妇女在社会中受苦受难的状况指出,女人同为人之形体,同为人之聪明,且人人皆有至亲至爱之人,而忍心害理,抑之,制之,愚之,闭之,囚之,系之,使不得自立,不得伍公事,不得伍仕宦,不得为国民,不得预议会,甚且不得事学问,不得发言论,不得达名字,不得通交接,不得预享宴,不得出观游,不得出室门,甚且斵束其腰,蒙盖其面,刖削其足,雕刻其身,遍屈无辜,遍刑无罪,斯尤无道之至甚者矣!他认为,封建制度对广大妇女的压迫,真是“可惊,可骇,可嗟,可泣”的“天下最奇骇、不公、不平之事”。康有为又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居人口半数的女子,“其聪明睿哲”,“其能执事穷理”,“未有异于男子也”。“是故以女子执农工商贾之业,其胜任与男子同。今乡曲之农妇无不助耕,各国之工商既多用女子矣。以女子为文学仕宦之业,其胜任亦与男子同。今着作文词之事,中国之闺秀既多,若夫任职治事,明决果敏,见于史传者不可胜数矣”。其结论是“人道文明之事,藉女子之功最多”。康有为还提出,妇女地位的高低,与社会文明程度成正比,“人道稍文明则男女稍平等,人道愈野蛮则妇女愈遏抑”。世界的文明进化以至走向大同,当从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开始,从而把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问题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9)大同理想 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为本阶级勾划出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他说:“吾既生乱世,目击苦道,而思有以救之,昧昧我思,其惟行大同太平之道哉!遍观世法,舍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求其大乐,殆无由也。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虽有善道,无以加此矣。”所谓“至平”,就是废除国家、军队、监狱;废除阶级和等级。所谓“至公”,是“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于公”。在实行财产公有的基础上,人人都从事劳动,其中工人的劳动最受社会尊重。到那时,劳动苦役都为机器所代替,社会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所谓“至仁”,就是“博施济众,爱人利物”。因为大同之世,尽去人之家、族、乡、国,以绝人自私之根,所以,便能做到“天下为公”、“人人相亲”,“视人如己,无有界域”。同时,人的智慧大增,有利于推广其爱力。康有为所描绘的“大同”之世,反映了在长期封建社会中深受苦难的人民渴望光明幸福的心声,反映了新兴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由于时代的局限,其中不可避免地含有许多空想的成份。

上一篇:严复 下一篇:谭嗣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