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资本论》及前后时期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572页(13333字)

(1)人学思想及其特征 这是指克思在《资本论》及前后的经济学着作中的人学思想及特征。1850年之后,由于工人运动实践的需要,马克思集中精力重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只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经济规律,才能为共产主义运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再一个原因是运用已形成的唯物史观来深入探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是马克思早就具有的愿望,他也试想通过研究经济问题来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发展他的唯物史观。

这一时期,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所探讨的主要内容有:人的物质生产条件对人的异化;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关系;个人作为合群和独立的动物;个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结果和前提;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关系;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自由个性的实现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关系,等等。

这一时期,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和性质是,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的统一出发考察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其人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具体化,并奠定在坚实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他早期所提出的人的本质、异化、类特性、现实的本质和社会关系等问题,找到了科学研究人的问题的真正出发点和立脚点;因而这一段的人学思想既是他先前人学思想的完成,同时又是对其先前人学思想的验证和具体化。

(2)人类发展与个人发展的三种历史关系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中提出的关于个人和人类社会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人学思想。与旧哲学从意识出发来考察人的发展过程的方法不同,马克思从现实的、历史的个人出发,把人的发展看作是处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的发展。在这种历史发展中,个人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呈现出三种历史关系。

第一种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发展依赖于人类发展,其表现形式及本质特征是个人的原始丰富性、人的依赖关系和自我牺牲。原始的丰富性,意指由人的劳动活动浑然一体而来的个人能力的有局限的“全面性”,这种全面性是不自由的,不充分的和无深刻内容的全面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时人的活动还没有分割,还没有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单个人在人类共同体中,同他人还共同从事一种活动的各个方面。人的依赖关系,意指从人的发展社会基础着眼的个人对共同体的从属。就是说,在这一共同体中,个人与其他人是按照他们在共同体内的地位、作用和职能以及自然血缘而发生关系,而不是依个人需要发生关系。他们只是作为具有某种规定性的个人而相互交往。在马克思那里,人的依赖关系有两种基本形式;人的统治服从关系;自然血缘关系。这种依赖关系表明,在早期,人的联系既是局部的、地域性的和单一的,因而又是自然的和社会规定的,因而是不自由的,人的社会关系和个性在这时不可能具有丰富性和全面性的发展。自我牺牲是指人的发展实现方式。具体来说,在人的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人对自然灾难无能为力,这是劳动工具落后造成的。这就使得个人成了实现共同体要求的工具,而这一点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自我牺牲,即个人只能在对共同体的从属关系中发展自己;而且早期人只有通过集体的力量不断为生存而斗争,才能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活下去。这种生存斗争以最有力的方式形成如下准则——任何有利于个人或个人利益的思想一律排斥在外;个人的一切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集体。由此表明,个人只有依照共同体的利益来活动,或个人只有把他的本质力量、人格、个性和理想等都全部转让给集体,他才能从中发展起自己的某些技能、社会联系和“个性”。

第二种历史关系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关系是人类发展以牺牲个人全面发展为代价,其基本历史形式及本质特征是:个人畸形发展,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个人独立;利己主义。个人畸形发展着眼于个人发展同社会分工的关系,是指由于人类社会分工的存在,把统一完整的劳动分成各个部分给予单个工人,以作为他终身的职业,使他终身束缚于一定的局部操作和工具之上,工人变成了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从而成为能力畸形发展的个人。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个人独立着眼于个人发展的社会基础,是指因社会功能的划分以及各种功能固着于不同类别的人们,就意味着个体已经不只属于单一的共同体或集体,而是同时属于苦干不同的群体,这就给个人以独立。但这种独立主要是在“空间”(居留地点)、法律和市场意义上的人身独立。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独立使人不再以奴隶或农奴的身分被固定在他的土地和角色上,他能改变居留地点和生活地点而不受共同体从属性的束缚,人有自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利,不象以前那样,连同自己的肉体也属于共同体,人身也不依附于他人。马克思指出:这种独立,“确切些说,可叫做——在彼此关系冷漠的意义上——彼此漠不关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10页)。不仅如此,这种独立也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其根源在于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利己主义着眼于个人发展的方式和性质,意指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个人把自我的需要、利益和个性看得高于一切,而把他人、集体和社会视为自我发展的障碍和威胁。

第三种历史关系表现于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在实质上取得和谐一致。其本质特征是:个人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个人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致。个人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着眼于个人发展的总特征,主要包括个人之个性的自由发展、个人之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和个人之类特性的应有发展三个方面。个人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着眼于个人发展的社会基础,意指自由个性实现的社会基础是个人间的联系——生产(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和共同所有制的统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个人表现自己生活的共同的生活方式。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致着眼于人的发展之方式和性质,意指人类社会的真正彻底发展是每个人的真正发展,个人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有效的形式。上述思想在马克思晚期着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关系 马克思在后期着作中经常谈论的一个人学问题。他在人的问题的伟大贡献在于把个人看成是社会的个人,把个人看成是个人的社会。从此出发,他对个人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其基本思想是:①社会和社会关系是个人活动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的,而是由于个人间相互需要的必然性,人们在其生活过程中进行交互作用所产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不是别的,而是随着个体物质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质言之,个人活动是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前提,个人活动创造着社会和社会关系。②人们的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同个人发展有所不同,个人不能任意选择某一社会和社会关系。因为个体活动表现着双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个体活动只能在与他人的合作关系中进行,或者说,这种关系是个体从事物质活动所必需的社会形式。既然如此,那么社会关系的性质就必须同人们的生产力总和的状况相适应,而不管参加活动的个人意愿如何,并且个人也只能在这种关系中创造社会,受这种社会关系制约和规定。质言之,个人是社会关系的结果,是剧中人。③社会和社会关系(或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史在本质上是个体的发展史。因为从社会历史发展连续性上看,人们现在面临的社会、社会关系(或社会物质条件)都是前代人个体的活动创造的,并且“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造旧的条件”。这样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实质上是个体活动的发展史。总之,个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他既是社会关系的主体,同时又受社会关系制约和规定。

(4)作为合群的动物与独立的动物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提出的人学思想。他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1页)。这意思是说,人首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它只有在合群的社会生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个性发展,换言之,人的个性发展只能在他的社会生活中得以实现,人的社会生活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条件。这一思想的实质,一方面旨在反对十八世纪一些思想家的“孤立的个人”和“利己主义的个人”的观点,另一方面意在反对和指责蔑视人的个性发展及其价值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

(5)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和结果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提出的一个人学思想。他指出:“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但是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545——546页)。这就是说,人是在有机生命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上才成为人的,因此,人是有机生命自然发展过程的结果,人是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虽是作为人而存在,但这种人还是抽象的,他要成为现实的人和具体的人,还必须经历一个自身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因此,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和历史存在物,是自身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在马克思看来,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因为只有人的肉体需要和物质生产活动,才会有人类历史。但是,人的需要和物质生产活动又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作为人类历史的前提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是不断受人类历史发展变化所影响和规定的人。这一思想充分反映马克思在人和历史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反映出他的人学思想中人的价值因素和科学因素的辩证统一。

(6)物的关系对个人的异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一个人学思想。意指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物的关系,这种物的关系不是有利于个人的,反而反过来奴役个人,使个人受物的关系统治,成为物的关系的奴隶。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指出,无产者的使命,就是消灭物的关系对个人的异化,“确立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516页)。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使人们联合以实现对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占有。马克思在早期着作,较多地注重人的本质和劳动的异化,而到《资本论》中,他较多地分析劳动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的异化。这反映出马克思思想的转变。物的关系对个人的异化这一思想,反映出马克思人学思想中的现实的和科学人道主义精神,表现出他从现实的和科学的人道主义方面来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的非人性质进行价值评判。

(7)旧式分工与人的畸形发展 马克思在其经济学着作中,尤其是在《资本论》中十分关心的一个人学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表现为历史的内在必然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人的生活的需要,开始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马克思用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个人畸形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分工的出现,它慢慢地侵入了生产劳动过程,随后出现了作为真正分工的人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这一分离过程,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0页)。简单协作大体上没有改变过去个人的劳动方式,只是露出一些萌芽: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系的统一和意志,工人的自由意志开始丧失。工场手工业把一种手工艺分成各种精神的工序,把每种工序分给单个工人,作为他终身的职业,使他终身束缚于一定的局部操作和工具之上,工人变成了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从而成为能力畸形发展的个人。“由于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自己也随着被分成几部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质言之,“人身上的体力和智力的畸形化,甚至和整个社会分工分不开的”。机器大工业使工人从机器下降为单纯的附属品。“过去是终身专门使用一种局部工具,现在是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滥用机器的目的是要使工人从小就变成局部机器的一部分”。机器大工业还彻底完成了生产过程的精神能力与体力的分离:一无所有的机器劳动者,可以还有部分的熟练,但这种熟练,在科学面前,在惊人的自然力面前,在社会的群体劳动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而科学、惊人的自然力和社会的群体劳动,则与机器体系相结合并与其一道,抢占资本家的权力,在资本家那里,机器和他对机器的独占权,被认为是不能分离的。这样,从手工业经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社会分工始终作为一种制约或限制因素,造成个人能力的畸形发展。显然,在马克思那里,个人能力的畸形发展,首先主要是与资本主义社会分工联在一起的。

(8)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和条件 这一问题贯穿于马克思的主要着作中,在《资本论》及前后的经济学着作中作了深入的阐述。马克思是从两个方面来探索这一问题的:一是从社会方面,探索社会利用条件的方式:二是从作为主体的人这一方面,探索个人利用社会客观条件的方式。首先,社会利用条件的方式。在马克思看来,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客观条件是由社会历史提供的,但这只是为个性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借助一定的利用这些条件的社会方式,这种可能才能变成现实。他在谈到机器大工业对个人发展的关系时说,在技术基础上,机器大工业为消灭旧式分工和实行劳动变换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由于资本主义应用机器的社会方式,又不得不继续实行旧的分工及其僵死的专门化,因此,只有消灭这个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和应用机器的资本主义方式,才能彻底消灭旧式分工和实行劳动变换,从而才能现实地为个性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特别注重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问题。其次,个人利用条件的方式。在个性全面发展的条件系列中,马克思关心两类基本条件;一是外部客观条件;二是内部主观条件。在马克思那里,外部客观条件是通过内部主观条件而现实地对个性发展起作用的。没有外部客观条件,个人及其个性就无法实现全面发展,但外部客观条件具备了,未必个性就一定能取得全面发展,这里还有一个主观内部条件——利用客观条件的程度和方式问题。内部主观条件的作用在于,它把外部客观条件的可能性作用变成现实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在马克思那里,个性全面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主要有: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实行劳动变换;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丰富的社会关系。个性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主要有:个人对外部世界的驾驭及其方式。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条件及其利用方式的人学思想,其精神实质是,努力完善利用条件的社会方式,充分发挥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积极作用,既要改造不完善的社会方式,也要改造人。

(9)生产力和社会关系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的一个着名人学思想。他指出: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这段话具体包涵如下几点思想:①生产力作为人按实践方式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一种能力,本身即是一个范畴的系列。在这个系列中,首先是现实的个人的劳动力,即所谓“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其次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中最具客观象征意义的要素,但生产工具本质上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形态,它要成为生产力的一个有机的环节,须经过“有生命的个人”的活的体力和智力的唤醒和运用。再其次,自然科学也关系到生产力的质和量,不过这只是在它为现实的个人的智力所把握,并因此而进入实践时,才是如此。此外,人们的“共同活动方式”也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总之,生产力的现实化或客观化,虽呈现为一种“物”的力量,但它所确证的却是现实的个人的力量及其价值。②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人学体系中的另一个基本范畴。首先,在马克思看来,每一代人所遇到的交往形式,都是先前时代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活动的产物。其次,由前人留下的一定形式的社会关系,只是在新一代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把它作为存在对象从而为这“过去”注入“现在”的活力时,它才成为现实的社会关系,或者说,它才构成“人的世界”的一个有机部分。最后,旧的社会关系不断被新的社会关系所代替,并不是社会关系本身的自我超越,也不是社会关系作为有意志的主体把人当作工具使用时因果必达的一种新陈代谢,而是每一代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为追求更高的“自主活动”,对现有活动条件的改变。这里,社会关系的价值,始终是从现实的个人——他的实现和发展、他的自主活动——那里得到认可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永远是社会关系的主体。所以,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不过是个人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这里,马克思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个人发展联系起来,表现出他对个人发展的高度重视。换言之,个人发展在他的人学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0)自由时间及其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常使用的一个人学概念。意指使个人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时间,它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自由时间是与劳动时间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节约劳动时间就等于增加自由时间。随着劳动时间内的劳动逐渐变为自由的、创造性的劳动,自由时间也就越来越多地用于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在马克思那里,一般说来,自由时间由积极的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两种类型构成。在积极的自由时间里,每个人充分提高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在闲暇时间,人们进行消遣和娱乐,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总之,自由时间可由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地支配。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时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衡量未来社会财富的主要尺度;二是确定个人所达到的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三是人的生命的尺度和发展的空间;四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基础。

(11)共产主义社会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尤其是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人学思想。这一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①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个人和人类社会的对立、人和自然的对立、人和人的对立,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它的基本原则,即实现目标,人完全成了社会的目的,而不只是手段。②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目的,必须具备如下主要条件: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完善的社会关系,旧式固定分工的消灭。③共产主义社会以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目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最高成果是自由个性。这就是说,自由个性是在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基础上实现的。④共产主义是一个为实现自由个性提供现实基础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式,它排除任何异于个人的东西,每个个人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原则。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充分表现出他的共产主义学说的科学的人道主义性质和历史唯物主义性。

(12)个人自由 马克思用来描绘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成果的一个人学概念。(1)个人自由的基础:在马克思那里,个人追求和实现自由是个人作为类存在的一个本质特性,这是个人自由的人类学根据。商品经济的交换原则是个人自由的社会学根据,因为在商品交换中,谁都不用“暴力去占有这个商品,反过来也一样,相反地他们互相承认对方是所有者,是把自己的意志渗透到商品中去的人”。②个人自由的内容。马克思关于个人自由的内容的整个论述大致有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作为人的类本性的自由,这是人的一种普遍权利及其对它的追求,因而它是一种抽象的规定,无任何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二是作为个人从外部必然性中解放出来的自由,这种自由包涵两个涵义,个人克服阻碍个人自由的障碍之能力,以及支配这种障碍的能力。马克思说:“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112页)。三是作为表现个人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即支配自身的自由。这是肯定意义上的自由,只有这种自由,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因为这种自由是个人的独立自主、自我决定和实现自身。在马克思那里,这种自由有两个基本涵义:支配和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目的或使外部必然性来为自己目的服务的能力。③个人自由的实现条件。在马克思看来,离开实际条件来谈论个人自由就会陷入妄谈,因此,他的关于人的自由的全部着述的重心是放在个人自由实现条件的探索上。他从三个方面来谈论个人自由的实现条件。一是主体方面,认为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自由个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二是从劳动活动方面,认为劳动只有具备下述条件才能达到自由:a,使劳动成为联合起来的、所有人的劳动;b,人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主体出现在劳动过程中;c.使劳动具有吸引人的性质,成为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劳动。这就必须消灭旧式分工、发展劳动能力和改进技术工艺。三是从人之外的社会客观方面,认为重建自由人的联合体以及对社会生产力的占有是实现自由的客观条件。

(13)物质生产领域中的自由与自由时间中的自由 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的一个人学思想。他指出,物质生产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少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种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这实际上是提出了物质生产领域中的自由和自由时间领域中的自由的思想。这一思想可从以下几点来理解:①人有两种生活时间,一是必要劳动时间,二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中,人主要同自然界发生实践关系,即从事物质生产,这实际上就有一个物质生产领域中的自由问题。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有一个剩余劳动时间即闲暇或自由时间。在自由时间中,人主要同人发生交往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也有一个自由的问题。②在物质生产领域,人的自由表现为,人靠消耗最少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自由自觉的劳动)的条件下,合理地调节和控制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能自由自觉地从事物质生产劳动。在自由时间领域,人的自由则表现为人自由地同他人交往和自由地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和能力。③在物质生产领域中,人不仅始终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行事,受其肉体需要制约,而且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中,总有某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人要生存不得不是如此。所以,物质生产领域中的自由主要表现为对物质变换的调节和控制。这只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不属于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人按其意愿自由地发挥自己本身的力量、兴趣和个性,自由地同他人交往,从而从他人那里学到经验知识以增强自己的能力。这种自由只有在自由时间中来实现。④但自由时间中的自由始终是以物质生产领域中的自由为基础和条件的。因为自由时间的增多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人对他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控制能力的增强。马克思的这一人学思想,实质上谈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自由状况问题。

(14)自由个性 马克思用来说明个人的性质、特性和状况的一个人学范畴。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与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从马克思的论述来看,自由个性包含个人独立和个人能力全面发展,以及每个人的各方面活动的自由等内容,它是个人对自身行为和个性的自觉、自治或自律状态,是个人的更深一层的概念,它只有在社会发展的较高阶段才能较为圆满的实现。马克思在这里把自由个性的实现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目标和本质特征之一,而把个人独立、个人能力全面发展和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为自由个性实现的主要基础。自由个性的实现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因而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自由个性与个人自由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个性与个人不同,它是个人的性状。因此,自由个性是个人自由的一种性质的状态。以往各个历史阶段上个人自由的进步,都是迈向自由个性实现的一步。

(15)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提出的一个着名人学思想。这一思想实质上谈的是共产主义社会财富的内容和获取社会财富的方式、途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把物质财富才当作唯一的财富,而人本身及其能力的发展不被当作财富。不仅如此,资本主义社会获取财富的途径和方式不是发展个人的能力和生产力,反而是以牺牲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其具体的人基本的方式是劳动时间的运用和社会分工的固定。质言之,资本主义社会没有把人看作是创造财富的真正主体,是财富的重要来源。马克思站在人类学的高度,在坚持物质资料和物质对象是形成财富的一个来源的前提下,明确指出:第一,财富不仅包括物质财富,而且更重要的还包括个人本身能力充分发展这一财富。第二,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或个人发达的生产力,一方面能使为人驾驭社会生产力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能使人驾驭高技术的机器、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从而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第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在共产主义社会已同社会生产力达到和谐一致,后者不仅不以牺牲前者为代价,反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的基本的途径和基础。第四,在自由时间里,个人既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爱好,又可以充分学习和继承以往的知识财富,从而为个人熟练地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提供有利条件。在马克思那里既然个人发达的生产或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获取社会财富基本途径和方式,那么,就应该把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之一。

(16)个人生产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前后的经济学手稿中常使用的一个重要的人学概念,它与社会生产力相对应,是指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个人所具有体力、智力和劳动技能的总和,包括个人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在《资本论》中,虽然就整体而言,马克思把关注的重心放在社会生产力上,但当在谈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情形式,他却对个人生产力予以充分的关注。归纳起来,他关于个人生产力有如下一些基本思想:①个人生产力是不同于社会生产力的特殊概念,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两者会处于尖锐对立的矛盾状态中。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通过分工和交换)形成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对个人活动、自由和独立的压抑或异化,因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以压抑个人生产力的发展为代价的。这种对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②个人生产力是一般生产力的一个基本方面,它是发展各种劳动生产力(包括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中,存在着社会生产力与个人生产力的对立,而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则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所谓个人的一般生产力,即人具有的一般劳动能力和普遍发展的潜力,这种能力和潜力是形成各种特殊生产力的基础。③在人们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决定意义的根本途径,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最大的社会生产力,个人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财富的真正基石,因而二者在根本上取得了和谐一致。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④个人生产力是通过如下方式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劳动方式;协作;分工;自由人的联合体对个人一般生产力的占有。马克思关于个人生产力的上述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人们:全面充分地发展个人生产力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的,因此,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应是注重提高每个人的体力、智力和劳动技能,提高每个人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

(17)人本身是他进行各种生产的基础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前后经济学着作中阐述的一个人学思想。在马克思看来,人本身主要指人的肉体组织、人的需要、人的意识和合群性这些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人进行各种生产的基础:人的肉体组织是人进行人类自身(种的繁殖)生产的基础,人的意识是人进行精神生产的基础,人的生理需要是人进行物质生产的基础,人的合群性是人进行社会关系生产的基础。离开人的肉体组织、生理需要、意识和合群性,人便无法进行各种生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人的物质生产是受人的生理需要制约的,而人们之间之所以要发生合作关系,其根据之一在于人的合群本性。马克思的上述思想,是从作为主体的人这一侧面来考察生产的。他在其它地方还从另一侧面,即社会关系方面考察生产。

(18)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马克思在1853年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的论述。在马克思那里,对这一问题论述的主要思想内容有:①政治首领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不单单是由于他们的世界历史性的主动作用,而只是因为他们是作为一定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意向的表达者和保卫者而出现。正是一个阶级的立场和力量相应地决定着其首领们的重要性和力量、政治面目及活动的性质。②活动家的个人品质对个人作用也有制约性。例如,正是那位路易·波拿巴的个人品质完全符合于他所担负的使命。但这种制约性不是决定性的。

(19)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后又在他后期的经济学着作得到进一步发挥的一个人学范畴。意指活动的发动者、推动者和承担者,这就是人及其自由自觉的能力活动。人及其自由自觉的能动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性质就是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是在能动意义上和在具体的主客体的相关关系中表现、确证和规定的。这里的人的主体性表征的是人的“能动——受动”结构,侧重于主体中的主、主动性和自主性。综观马克思的全部人学思想可以看出,人的主体性是在下述几种对应关系中得到具体规定的:主体性的为我目的性与客体的独立自在性;主体的主观应当性与客体的客观实在性:主体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与客体的律他性:主体的自主性、选择性和超越性与客体对主体的客观制约性和限制性。于是,在马克思那里,人的主体性具有如下四种基本涵义或规定:为我目的性;主观应当性;实践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自主性、选择性和超越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同自然界发生着劳动变换关系,在这种关系的自然过程中,人类个体的主体性始终保持或存在着,但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且在这种关系的社会过程中,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个人的主体性并不总能表现和实现出来,甚至会丧失,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过程中便是如此。因此,人的主体性是人优越于动物的本质特性之所在,是人的类特性和人性中的精华,它最能体现出人本身的价值。在马克思看来,是否承认人的主体性和如何对待人的主体性,是同直观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划清界限的一个标准。直观唯物主义不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去考察事物。主观唯心主义不为人的全体性提供一个客观的物质基础,抽象地将它发展了。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二者的基础上,一方面主张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来考察事物,另一方面坚持人的主体性的客观物质基础。因此,片面夸大人的主体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