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邓小平的人学思想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622页(7073字)

(1)人学思想及特征 邓小平(1904.8.22——),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和最有威望的领导人。生于四川广安。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底至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底和1930年初参加领导百色起义和州起义,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1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曾担任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抗战时,曾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后任129师政委。1945年当选为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委。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任总前委书记。随后,又参与指挥解放华东各省、中南地区、西南各省的战斗。建国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1952年任副总理,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55年七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56年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文革”开始后,他失去了一切职务,受到错误批判,1973年3月恢复副总理职务,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后,主持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着手对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并同江青集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因江青一伙诬陷,1976年4月又被错误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77年7月在十届三中全会上他恢复了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同年8月在十一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主席。在同年12月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他对中共路线政策的历史性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81年6月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在他主持和指导下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次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7年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在1989年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他主动提出请求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其他领导人一起,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邓小平论及到人的问题的着作主要有:《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1942)、《骄傲自满是团结的大敌》(1954)、《办好教育、培养干部》(1954)、《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57)、《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重视智力开发》(1983)、《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1985)等,邓小平主要有如下人学思想。他根据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人性理论,对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各阶级、阶层的人性,特别是阶级性作了分析研究。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同其它劳动阶级、阶层的区别只是劳动方式的不同,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力劳动也将越来越脑力劳动化。他指出我国农民已经是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他们同小私有者有本质的不同,已经不是尚在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而徘徊观望犹豫不决的小生产者,而是坚定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型农民。他还指出,剥削阶级分子,包括民族资产阶级“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过去代表和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民主党派也转变为代表和反映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意见和要求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他还分析了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主义觉悟。正是根据这些科学的人性分析,他提出了现阶段统一战线二个范围、二面旗帜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和客观制约性关系的原理,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端正无产阶级人生态度。他还研究了社会主义条件人的觉悟水平,揭示了人的利益因素与劳动者积极性发挥的关系。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的思想加以具体化,认为共产党人在现阶段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切实关心群众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水平上,落实在治穷、治愚的奋斗中,落实在二个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正是为此,他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邓小平还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环境和人的关系理论,具体地研究了领导者和政治体制的关系,指出,我们党在建国后之所以犯了不少错误,固然同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根源在于体制,从而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邓小平还就造就社会主义新人问题,作了诸多论述,提出了“四有”新人、“三个面向”、“干部四化标准”等一系列思想。这些观点极大地丰富毛泽东人学思想宝库,并产生了积极的实践效果。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1978年12月13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首先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同时也有人学价值。解放思想强调的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人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客观存在的情况。否则,如果一个人思想僵化,不愿或不能成为独立思考的认识主体,那么条条框框就多起来、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不能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就严重起来,就会唯上、唯书。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么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事实上,在党内和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素、勇于创新的闯将。因此一定要鼓励、支持党内外群众成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主体。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因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每个共产党人世界观的基础,是反映了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首先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确定自己的主体地位,否则唯上唯书、思想僵化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其次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人们在活动过程中不但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结论,也不能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意志出发,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但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因为人们只有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一切科学文化知识去分析客观实际的全面的情况,才能把握客观实际中带有规律性的本质的东西,而且只有在人们主观能动性的最主要体现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还要求人们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大公无私的高尚精神。否则他在阻力和困难面前就会畏葸不前,在个人的荣辱、功过、是非、利害面前就不敢、不愿也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宽广胸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文化大革命对党、国家和人民都是一场灾难。作为党组织必须坚决纠正“文革”所制造的一切冤假错案,但纠正的目的正是为了向前看,为了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作为个人就不能老是记住自己的恩恩怨怨、自己所遭受的痛苦和不公正待遇,应该多想想祖国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多想想祖国未来,只要我们有宽广的胸怀,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乐观主义精神,个人的一切痛苦又算得上什么呢?为了建设四化,为了祖国未来,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那些犯过错误的同志。团结当然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否则也达不到向前看的目的。对于犯错误的同志要批评,要作适当处理,他们自己也要作自我批评,但我们应该帮助、监督他们分清理论是非、路线是非,克服各种错误思想,这样才能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团结一致向前看。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揭露和批判“四人帮”迫害人才的罪恶,指出“四人帮”从反对知识入手,炮制“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无非是要残酷镇压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辛勤劳动的众多人才。邓小平认为人才和知识有内在联系,人才是有才识学问的人,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才能属于知识范畴,知识是形成才能的基础,要有才能,就得掌握知识,一般说来,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创造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能成为人才。他认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德才兼备的人才,“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因此,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知识分子,由于掌握的知识相对于社会其他阶层更多,成为人才的比例更大,特别是富有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是知识分子,因此,邓小平在谈到人才问题时总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当然主体并不等于全部,但是,人才必然包括从事着创造性劳动的知识分子,这是无疑的。所以,尊重人才,就要尊重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的劳动,就必须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为此,就必须为知识分子撤掉“臭老九”、“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修正主义苗子”、“白专典型”等帽子,为知识分子恢复名誉,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提拔重用知识分子骨干,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继续实行“双百”方针,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必须造就和培养人才。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为“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全面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造就大批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世界形势发展需要,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

(4)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邓小平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只要还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知识分子就需要注意解决是否坚持工人阶级立场的问题。但总的说来,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并且,越来越要求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四人帮”把今天我们社会里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歪曲成为阶级对立,正是为了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破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盟,破坏社会生产力,破坏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指出,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5)不能把钻研业务和“白”扯到一起 邓小平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批判了“四人帮”把钻研业务与白扯到一起的反动观点,对“又红又专”重新作了正确的解释,澄清了这个问题上的是非。“四人帮”胡说“知识越多越反动”,鼓吹“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把既无知又反动的交白卷的小丑捧为“红专”典型,把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为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作出贡献的好同志诬蔑为“白专”典型。这种是非关系、敌我关系的颠倒,一度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很大的混乱。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提倡知识分子又红又专,鼓励大家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是白,而应该说是红了。个人只有政治上反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才能说是白的。我们的科学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那种把全副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地搞研究、学业务的行为怎么能同白扯在一起呢?所以,各行各业的同志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的条件下,努力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这不但不是脱离政治,而且正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表现。而那种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地、解放军不练兵、学生不学习、科技人员不搞科研的做法,也绝不是红的表现。

(6)“四有”新人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新人应具有的素质。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中国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有理想,在现阶段就是要树立为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共产党人还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并使之与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有道德,就是要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关心集体和他人、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扶贫济困、廉洁奉公、具有人道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精神的高尚品德;有文化,就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与本职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依靠科学,尊重科学,追求知识,尊重人才;有纪律,就是要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尊纪守法,敢于同破坏法纪和民主的行为作斗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

(7)干部“四化”标准 指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是干部德才兼备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化。邓小平对此有过许多论述。关于革命化,他指出,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一条是讲党性,不搞派性。年轻化是对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的要求,要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够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胜任繁重的工作任务。他认为关于年轻化,从现在的状况来说,重点应放在选拨中青年干部上。现在我们工作中的骨干是40岁左右的人,30岁左右的骨干还很少,应该把这层骨干大胆地提拔起来。领导班子内部的年龄结构,还要注意梯队配备。知识化和专业化是对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文化、业务水平的基本要求。“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我们要逐渐做到,包括各级党委在内,各级业务机构,都要由有专业知识的人来担任领导。”邓小平认为,这“四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以革命化为前提,但又不可忽视干部的真才实学。只讲革命化,不讲其他三化,是空头政治家;只讲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不讲革命化就会迷失方向。因此,他一再强调我们今后配班子时,要选那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要选那些党性强、能团结人,不信邪的人;要选那些作风正派、实事求是的人;要选那些努力工作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有魄力、懂业务,能办事的人,对于那些“连党的最关紧要的利益都不顾的人,决不能重用。”小平指出,坚持和贯彻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只有按照这个方针来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才能在组织上保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任务、总目标的实现。

(8)人与制度 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三十年来我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根据马克思主义与环境关系原理,具体地分析了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干部与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的关系,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象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官僚主义解决不了,个人迷信问题解决不了。当然,人并不是在制度面前完全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我们通过认真研究制度的弊端,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就能通过改革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等政治体制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就能防止各种官僚主义错误和不民主现象的出现,克服由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所造成的危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