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神秘文化辞典》第5页(447字)

阴阳说与五行说的合流。即以阴阳来概括自然界两种对立和互相消长的物质变化规律,将阴阳的转化视为自然界一切现象变化的根源,又用五行的相生相克,补充说明自然界季节及其它现象的发生与变化,并以此预测人事。阴阳五行说出现于西周末年,战国邹衍集其大成,并发展成一个学派。《太平御览》卷17记:水、木、金、火、土各有其性,水位在北方,属阴气;木生东方,阳气渐盛,万物始生;火在南方,属阳气,万物茂盛;金在西方,阴气渐盛,万物萧条;土在中央,主生万物。水、木、火、金、土的相生相克,表现为阴阳二气的相互消长,造成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及万物的生、盛、衰、灭。阴阳五行说还力图用自然现象来解释人类社会的政事及吉凶的祸福。认为顺阴阳五行的变化而变化,则国运昌盛,百姓安宁,否则则会国破人亡。邹衍等还提出了“五德转移”的学说,将五行的属性称为五德,用以附会王朝兴替和社会历史的变动,宣扬历史循环论。汉代,阴阳五行说成为谶纬学说的组成部分,为“天人感应”学说所吸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