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

书籍: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着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4 15:57:02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11页(1157字)

元末明初施耐庵着。

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说元末明初施耐庵作,一说施耐庵、罗贯中合作。系在口头传说、话本、杂剧中的水浒故事基础上,加工创作,连缀成篇。

全书以北宋末年宋江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描写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汉,各自经过种种曲折道路,被逼而聚义梁山泊,“替天行道”,反抗官府。

最后接受朝廷招安,并奉旨征剿田、王庆、方腊等农民起义军,终至全军瓦解。小说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官逼民反”的客观真理,深刻地揭露了朝政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表现了农民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剥削与压迫的斗争愿望,并在客观上真实地描叙了封建社会中农民革命必然遭致失败的历史悲剧。

《水浒传》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残暴和荒淫腐朽。高俅这一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体现了丑恶和腐朽的本质。

同时,作者还写了另一类剥削者,其中如西门庆、郑屠、毛太公、祝朝奉父子等,他们是地主恶霸,有财有势,交结官府,骑在人民头上,作恶多端。他们压迫、欺凌广大的人民,激起人民普遍的反抗。《水浒传》突出了官逼民反的内容,倾向鲜明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者的行动。作品通过对一百零八个英雄的描写,概括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

《水浒传》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是“替天行道,拯救生民”。这个口号表现了鲜明的阶级内容,它反映了天下无道,要诛无道,救生民于苦难之中。它还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即“八方共域,异姓一家”。这是一种乌托邦的社会理想,但却反映了农民阶级摆脱压迫和剥削的强烈要求,体现出作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精神。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成功地刻画了一批不同性格的人物,书中描写了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其中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不下一二十个,尤以林冲、李逵、鲁智深、宋江、武松等人性格最为鲜明。《水浒传》刻画人物性格是通过现实斗争展开的,作者把英雄人物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又赋予崇高的社会理想。

水浒英雄们生活在北宋的黑暗社会现实,身受欺压、凌辱威逼和陷害,为了过“快活”的太平日子,他们打恶霸,杀贪官,闹州府,出生入死,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他们的理想和行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们的形象将流传千古,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

《水浒传》的结构、情节,很有特色。全书浑然一体,然而某些章节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独立成篇。

在运用语言方面,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优良传统,以当时人民的口语为基础,经过千锤百炼,创造了非常准确、通俗、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