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维约夫,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37页(1091字)

【生卒】:1820——1879

【介绍】:

19世纪中期俄国史学家。生于莫斯科的一个教士家庭。1842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842-1844年在旅居巴黎的一个俄国贵族家中担任教师,聆听过基佐、米什莱等人的讲课。1847-1877年的三十年中在莫斯科大学任教,其中的最后七年兼任校长。1872年当选俄国科学院院士。

索洛维约夫的代表作是1851-1879年分批出版的《远古以来的俄国史》,凡29卷,所叙史事止于1771年。索洛维约夫重视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的连续性,他将俄国历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留利克到博哥柳勃斯基(9-11世纪)为氏族制度时期;从博哥柳勃斯基到卡利达(12-14世纪)为氏族和国家组织的斗争时期;从卡利达到伊凡三世(14-15世纪)为俄罗斯国家的形成时期;从伊凡三世到留利克王朝结束(16世纪)为国家原则最后确立的时期;从17世纪起俄国史进入新时期。他肯定了伊凡四世建立的沙皇特辖地区制的重要性和它对加强国家政权的作用,竭力颂扬彼得大帝的改革,认为彼得大帝是近代俄罗斯的缔造者。关于国家起源问题,他支持诺曼起源论,认为基辅罗斯是诺曼人通过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他敌视人民群众,认为俄国历史上的人民运动是反对国家制度的,会走向无政府主义。他的历史观是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19世纪3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他反对俄国贵族史学家的保守主义观点,力图把历史说成是合乎规律的有机的内在发展过程。他主张在保存君主制的情况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得到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让步。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他忽略了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忽略了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国家政权的阶级性,所以历史观还是唯心主义的。例如他认为,在历史发展上,俄国之所以不同于西欧各国,是因为自然环境不一样。在史学方法上,他重视对史料进行科学考证,主张历史着述应包括社会生活诸方面,力求反映历史的全貌。

索洛维约夫的《远古以来的俄国史》是一部空前庞大的通史着作,在内容和史学思想的广度及深度上都远远超过前人的同类着作。特别有学术价值的是,书中不少引文来源于莫斯科、圣彼得堡收藏的国家档案,使这部着作具有第一手材料汇编的性质。他的另一部作品《18世纪俄国历史学家》(1855年)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有关历史编纂学的书。他的学术活动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史学已经发展到最高阶段,其史学观点对后世历史学家有重大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