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42页(1969字)

恩格斯着。1886年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编辑部之邀撰写,是评述丹麦哲学家卡·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的长篇论文。这篇论文的主旨是阐述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理论先驱——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该论文最初发表在《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期和第5期上。1888年恩格斯经过修订、加上一个序言和附录(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斯图加特出了第一个单行本。恩格斯逝世后,它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列宁认为,它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工人阶级的必读之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鉴于下述两种情况而写的:一方面是“马克思的世界观远远超出了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并且在世界上的一切语文中都获得了信从者”;另一方面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在国外,尤其在英国和斯堪底那维亚各国中,好象有些要复活的样子。这两种情况,特别是后一种情况,造成了某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和曲解: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没有质的区别。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恩格斯越来越觉得用简要而有系统的形式来阐明一下他们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该书正文分为四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评述黑格尔的哲学,从其唯心主义外壳(体系)中剥出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同时论述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权威的恢复。黑格尔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性质的哲学,但其中包含了辩证法的合理因素。黑格尔在论述“绝对观念”(又叫“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的自我运动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叙述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范畴都被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形式加以叙述了。恩格斯抓住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着名命题,分析了新陈代谢的客观必然性。恩格斯指出,事物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这个规律无论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来说都是适用的。但是,黑格尔为了创造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不得不给出一个终点以便完成这个体系。这样,他就陷入了方法和体系之间的矛盾:他的辩证方法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过程,而体系则要求有一个终极真理,结果他的唯心主义体系闷死了他的辩证方法。所以,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即头足倒置的)辩证法是无用的,只有把它顺过来,使它立足于唯物主义基础上,辩证法才具有活生生的性质。费尔巴哈推翻了黑格尔的思辩唯心主义,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但他却同时抛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使唯物主义仍然停留在形而上学的阶段上。

第二章着重阐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恩格斯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有两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与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凡承认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便构成唯物主义阵营;作相反回答的则属于唯心主义的各种学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只在这里,超出这个范围去谈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会陷入混乱。在阐述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时,恩格斯批判了不可知论。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他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但是,因为抽象地看待认识的主体,不了解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所以他的唯物主义就只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第三章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道德观,指出他在历史领域里背叛了他的唯物主义前提,陷进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窠臼,因而他的“爱”的宗教和道德理想就显得十分肤浅、贫乏和苍白无力,还不如黑格尔来得深刻。

第四章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适应工人阶级解放的需要,批判地继承了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哲学在内的人类思想发展的一切积极因素和自然科学发展的积极成果,创立了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这一章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占有重要的位置。

这本着作不仅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给我们做出了如何对待以往哲学思想的示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分享到: